《唐多令 中秋》

时间: 2024-10-17 08:54:02

轻露濯秋风,新楼插太空。

更遭逢、解事天公。

为唤羲和驱六马,将杲日、挂帘栊。

日影正沈红。

须臾月在东。

百万家、乐意融融。

民意乐时天亦好,聊与众、一尊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中秋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轻露濯秋风,新楼插太空。
更遭逢解事天公。
为唤羲和驱六马,将杲日挂帘栊。
日影正沈红。
须臾月在东。
百万家乐意融融。
民意乐时天亦好,聊与众一尊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中秋时节的美丽景象。清晨的露水在秋风中洗涤,新建的高楼直插云霄。此时正值天公作美,正好适逢良辰美景。为了呼唤太阳神羲和驾驭六匹骏马,将太阳高悬于窗前。此时,阳光正好洒落,影子映在红色的墙上。转眼间,月亮已升起在东方。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这个美好的时刻尽情享受欢乐。民众的心情愉快,天色也如此美丽,让我们一同举杯共庆。

注释

  • 轻露:清晨的露水,象征着清新和宁静。
  • 太空:指天空,表示高耸入云的新楼。
  • 解事天公:天公作美,指天气晴朗。
  • 羲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负责驾驭太阳。
  • 六马:指的是羲和驾驭的六匹马,象征快速和力量。
  • 杲日:明亮的太阳。
  • 帘栊:窗帘,表示将阳光拉入室内。
  • 影正沈红:阳光的影子正好落在红色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约1225年-1296年),字德明,号白云山人,宋代词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常常带有对生活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中秋佳节,正值秋季,传统上是团圆的日子,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团圆、欢乐的向往。

诗歌鉴赏

《唐多令 中秋》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描绘了中秋节的美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词的开头“轻露濯秋风,新楼插太空”,描绘出秋天早晨的清新气息,透过露水与秋风的交融,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接着,诗人借助“更遭逢解事天公”来引入节日的欢愉,表达了人们在美好天气下的愉快心情。

“为唤羲和驱六马,将杲日挂帘栊”则展现了诗人在这个节日中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向往,羲和作为太阳神的形象,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伴随日影的“正沈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营造出了一种温暖的氛围。

最后几句“百万家乐意融融,民意乐时天亦好,聊与众一尊同”则将节日的欢乐推向高潮,表达了人们在这样的佳节里,心灵的契合与共鸣。全词透出一种团圆的幸福感,成为了中秋佳节的美好象征。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轻露濯秋风”:清新的露水在秋风中闪耀,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 “新楼插太空”:新建的高楼如同长入天空,象征着发展的希望。
    • “更遭逢解事天公”:遇上了好天气,暗示着节日的欢快氛围。
    • “为唤羲和驱六马”:想要呼唤太阳神,显示对光明的渴望。
    • “将杲日挂帘栊”:明亮的太阳洒下光辉,温暖人心。
    • “日影正沈红”:阳光的影子与红色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 “须臾月在东”:时间的推移,月亮悄然升起。
    • “百万家乐意融融”:成千上万的人们彼此欢聚一堂,共享欢乐。
    • “民意乐时天亦好”:人们的愉快心情与美好的天气相得益彰。
    • “聊与众一尊同”:与大家共同举杯庆祝,表达团结和共享的喜悦。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新楼比作插入天空的矗立物,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 拟人:将天公赋予“解事”的能力,增强了节日的生气。
    • 对仗:如“轻露濯秋风,新楼插太空”,形成了对称美。
  3.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中秋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 露水:象征清新与宁静,暗示新的开始。
  • 新楼:代表着希望与未来。
  • 阳光:象征光明与温暖,带来生命的活力。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特别是在中秋节这个特殊时刻。
  • 欢聚: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节日? A. 春节
    B. 中秋节
    C. 端午节
    D. 元宵节

  2. “羲和”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月亮
    B. 太阳
    C. 星星
    D. 风

  3. 诗中的“百万家乐意融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欢乐
    C. 寂寞
    D. 忧愁

答案:

  1. B. 中秋节
  2. B. 太阳
  3. B. 欢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的经典中秋词,讨论月亮与人间情感的联系。
  • 《静夜思》:李白的诗,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适合与本诗进行比较。

诗词对比

  • 魏了翁的《唐多令 中秋》 vs 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现了对中秋的庆祝与对团聚的渴望,但魏了翁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苏轼则更深入探讨了人情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魏了翁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