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感旧》
时间: 2025-01-10 21:50: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感旧
作者: 徐灿 〔清代〕
客是旧游人。
花非昔日春。
记合欢树底逡巡。
曾折红丝围宝髻,
携娇女坐斜曛。
芳树起黄尘。
苕溪断锦鳞。
料也应梦绕燕云。
还向凤城西畔路,
同笑语拂花茵。
白话文翻译:
这位客人是昔日的游子,
而花儿却不再是往日的春光。
我还记得在合欢树下徘徊的情景,
曾经为她折下红丝带,围在她的发髻上,
我们曾在斜阳下携手而坐。
芳香的树木掀起了黄尘,
苕溪的水面上断了锦鳞。
我想这些都将成为梦中萦绕的燕云。
我还会回到凤城西畔的小路上,
和她一起笑语,拂动着花草的轻茵。
注释:
字词注释:
- 旧游人:曾经游玩过的人,指的是旧日的朋友或恋人。
- 合欢树:一种象征爱情和友谊的树木。
- 宝髻:女子的发髻,通常用丝带装饰。
- 斜曛:指傍晚时分的余晖。
- 芳树:花香四溢的树木,常象征美好事物。
- 黄尘:指泥土或尘土,暗示时间的流逝。
- 锦鳞:指美丽的鱼,象征美好与富饶。
- 梦绕燕云:意指美好的回忆如同梦一样萦绕心头。
- 花茵:花草覆盖的地面,象征温柔和柔软。
典故解析:
- 合欢树:古代文人常用合欢树象征爱情,传达思念之情。
- 凤城:可能指代某个美丽的地方,与诗人心中的美好回忆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灿,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风多以清新、细腻著称,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创作背景:
《唐多令 感旧》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岁月流逝后对旧日情感的怀念,寄托了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与惆怅。
诗歌鉴赏:
《唐多令 感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时光流转中对旧日情感的深切怀念。开篇就以“客是旧游人”引入,使读者感受到一丝离愁别绪。接下来的句子中,通过对春天花朵的对比,引发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感伤。诗中描绘的合欢树下的徘徊、红丝带的细节、依偎在斜阳下的画面,勾勒出一幅温馨而浪漫的画面。
随着“芳树起黄尘”的描写,时间的流逝似乎变得更加明显。诗人用“苕溪断锦鳞”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失去,也暗示了生活中的无常与变化。最后两句中,梦中萦绕的燕云与凤城的重游,构成了诗人心中对幸福时光的向往与期盼,尽管现实已然不同。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追忆与对未来的思索,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是旧游人:引出诗人对旧友的思念。
- 花非昔日春:强调时间的流逝,花不再是从前的色彩。
- 记合欢树底逡巡:回忆在合欢树下的嬉戏,暗示甜美的爱情。
- 曾折红丝围宝髻:细腻描写昔日的甜蜜细节。
- 携娇女坐斜曛:表现出温柔的爱情与宁静的午后场景。
- 芳树起黄尘:时间的流逝带走了花的芬芳和青春。
- 苕溪断锦鳞:美好事物的消逝,象征失落。
- 料也应梦绕燕云:旧日的美好回忆如梦般萦绕心头。
- 还向凤城西畔路:希望重温旧游的情景。
- 同笑语拂花茵:渴望与旧日情人重聚,享受那段美好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燕云”比喻梦境的美好与遥远。
- 拟人:将时间与景物赋予情感,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旧时光的怀念与感伤,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恋情的追忆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合欢树:象征爱情与团圆。
- 红丝:代表着爱情的细腻与珍贵。
- 黄尘: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燕云:代表着美好的回忆与梦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合欢树”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自然 -
“苕溪断锦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美好的回忆
B. 对美好事物的失落
C. 对未来的期望 -
诗人希望重温旧游的地方是哪里?
A. 东城
B. 凤城西畔
C. 南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徐灿《唐多令 感旧》与李清照《如梦令》均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但徐灿更侧重于细腻的爱情回忆,而李清照则表现出更多的离愁与孤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多令诗词解析》
这些书籍能帮助深入理解清代诗人的风格及其作品中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