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诗》
时间: 2025-02-04 15:37: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古诗
作者: 鲍照 〔南北朝〕
伊昔不治业,倦游观五都。
海岱饶壮士,蒙泗多宿儒。
结发起跃马,垂白对讲书。
呼我升上席,陈鳝发瓢壶。
管仲死已久,墓在西北隅。
后面崔嵬者,桓公旧冢庐。
君来诚既晚,不覩崇明初。
玉琬徒见传,交友义渐疏。
白话文翻译:
往昔我并不精心治业,常常疲倦于游览五个都城。
海岱以壮士众多而闻名,蒙泗则有许多学识渊博的儒者。
我发辫尚未解开便骑马跃起,白发却已垂下,与人对谈书籍。
有人请我上席,摆上鳝鱼和瓢壶。
管仲早已去世,他的墓在西北的角落。
后面高耸的山是桓公旧时的坟墓。
朋友你来得实在太晚,未能见到崇明之初。
美玉的琬只见传说,交友的义气却渐渐疏远。
注释:
- 倦游:疲惫的游历,指游玩的疲惫。
- 海岱:指代海与岱山,形容壮士众多。
- 蒙泗:指蒙山与泗水,象征学者和儒者聚集的地方。
- 结发:指发辫未解,形容年轻。
- 垂白:指头发已白,象征年老。
- 管仲: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早已去世。
- 桓公: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指其墓地。
- 崇明:指崇高的明德,象征理想和光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500年-约570年),字明远,号青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擅长诗词,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北朝时期,反映了鲍照对古人理想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交友关系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代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拟古诗》通过古典的表现方式,展现了鲍照对历史人物与自身境遇的思索。诗的开头,鲍照自述年轻时不太注重事业,常常游历于五个都城之间,显得漫不经心。随后,他通过对比古今,提及古代的豪杰与今人的疏远,表达出对友谊的惋惜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描绘的意象,如“壮士”、“宿儒”,不仅是对古代名士的追忆,更是对当下士人的一种反思。诗人将个人的经历与古代的英雄事迹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示出时代的变迁带来的心理冲突。
最后,诗的结尾以“玉琬徒见传,交友义渐疏”收束,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感。鲍照的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伊昔不治业:我曾经对事业不太上心。
- 倦游观五都:常常感到疲惫于游览五个都城。
- 海岱饶壮士:海岱地区英俊的壮士众多。
- 蒙泗多宿儒:蒙泗地区博学的儒者不少。
- 结发起跃马:年轻时骑马出行,发辫未解。
- 垂白对讲书:白发已垂,依然与人讨论书籍。
- 呼我升上席:有人邀请我上座。
- 陈鳝发瓢壶:席上摆上鳝鱼和瓢壶。
- 管仲死已久:管仲早已去世。
- 墓在西北隅:他的墓地在西北角落。
- 后面崔嵬者:后面高耸的山是古代的名人墓。
- 桓公旧冢庐:这是齐桓公的旧冢。
- 君来诚既晚:朋友你来得实在太晚。
- 不覩崇明初:未能见到崇高明德的初始。
- 玉琬徒见传:美玉的琬只听闻传说。
- 交友义渐疏:交友的义气却越来越疏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结发起跃马”,形象表现年轻的活力与无畏。
- 对仗:如“海岱饶壮士,蒙泗多宿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对当下人际关系的失落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深刻思考,反映了鲍照作为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壮士:象征英勇与豪情。
- 宿儒:象征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 白发:象征岁月与经历。
- 玉琬:象征美好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鲍照的字是什么? A. 明远
B. 青田
C. 俊才
D. 知远 -
诗中提到的“海岱”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江南
B. 华北
C. 东北
D. 华东 -
诗中提到的“管仲”是哪个朝代的人? A. 汉朝
B. 唐朝
C. 春秋
D. 战国
答案:
- A
- D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鲍照的《拟古诗》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鲍照更强调历史的沉重感,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参考资料:
- 《鲍照诗集》
- 《南北朝文学史》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