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与君别时,蚕妾初献丝。
何言年月驶,寒衣已捣治。
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缁。
离心壮为剧,飞念如悬旗。
石席我不爽,德音君勿叹。
白话文翻译:
曾经和你分别的时候,蚕女刚刚开始献丝。
怎么会提起岁月匆匆,寒衣都已做好了。
绦带与绣品都因繁忙而杂乱,书卷也已积满尘埃。
离别的心情如同剧烈的痛苦,思念如同悬挂的旗帜。
我在石席上也不能安宁,愿君不要叹息我的忧愁。
注释:
- 蚕妾:指养蚕的女子,这里用作隐喻,代表着思念和等待。
-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象征着温暖和关怀。
- 绦绣:绦和绣都是织物,象征着生活中的琐碎与繁杂。
- 离心:离别后的心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
- 德音:这里指的是美好的音信,表达对对方的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字明远,号孟云,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414年,卒年不详。他在文学上以骈文见长,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世事的感慨,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绍古辞》是鲍照在离别后写下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岁月流逝的感慨。正值南北朝分裂动荡的时期,个人的情感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尤为珍贵。
诗歌鉴赏:
《绍古辞》是一首体现思念与离别之情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深厚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开篇提到“蚕妾初献丝”,以细腻的生活场景引入,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化。接着“寒衣已捣治”则进一步强调在这段时间里,生活的琐碎依旧在继续,而思念却如影随形。
诗中“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缁”两句,用织物和书卷的堆积与杂乱,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离心的痛苦在“离心壮为剧”中达到了高潮,思念的情感如同悬挂的旗帜,时刻在眼前飘荡,无法释怀。最后一句“德音君勿叹”,不仅是对友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心情的自我劝解,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慨,既有个人的孤独,也有对友谊的珍惜,呈现出一种深邃而真实的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与君别时:回忆起与友人分别的时刻。
- 蚕妾初献丝:暗示生活的开始与变化,象征着思念的萌发。
- 何言年月驶:感叹时间的流逝。
- 寒衣已捣治:表示生活依旧在继续,且已准备好。
- 绦绣多废乱:生活的琐碎与繁杂。
- 篇帛久尘缁:书卷长久未读,积满了尘埃。
- 离心壮为剧:离别后思念加剧。
- 飞念如悬旗:思念如同飘扬的旗帜,无法摆脱。
- 石席我不爽:在石头的席子上难以安宁。
- 德音君勿叹:希望友人不要为我的忧愁而叹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悬挂的旗帜,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较为工整,形成对称美。
- 夸张:离心的痛苦被形容为“壮为剧”,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思念,展现了在岁月流逝中,情感依然鲜活的主题。
意象分析:
- 蚕妾:隐喻思念与等待,体现了女性的柔情。
- 寒衣:象征温暖与关怀。
- 绦绣:代表生活的琐碎,暗示繁忙带来的情感疏离。
- 飞念:思念的形象化,表现出难以忘怀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衣”象征什么?
- A. 寒冷的季节
- B. 对友人的关怀
- C. 生活的琐碎
- D. 离别的痛苦
-
“离心壮为剧”这句中的“壮”字意为?
- A. 强烈
- B. 大
- C. 壮观
- D. 健壮
-
诗中的“德音”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音信
- B. 忧伤的消息
- C. 友人的语音
- D. 生活的音调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个人的悲愤。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绍古辞》均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是对故乡的怀念,而后者则是对友人的情感,风格各有不同,但情感基调相似,均展现了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情感的真挚。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南北朝文学史》
- 《鲍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