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来庭树有鸣禽,
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
安排句法已难寻。
白话文翻译:
今天早晨,庭院里的树上有鸣叫的鸟儿,红色和绿色的春色映衬着远处的树林。忽然间,眼前浮现出一首美好的诗句,但想要整理出它的句法却变得十分困难。
注释:
字词注释:
- 朝:早晨。
- 鸣禽:鸣叫的鸟。
- 红绿:形容春天的色彩,红花绿叶。
- 扶春:扶持春天,指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远林:远处的树林。
- 好诗:美好的诗句。
- 生眼底:出现在眼前,浮现出来。
- 安排句法:组织句子结构。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春日”这一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反映了文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约1045-1117),字公慎,号少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和生活情趣,作品富有哲理,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春日》创作于春天,诗人身处庭院,感受春日的气息,受到周围自然景物的启发,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创作灵感的难得与珍惜。
诗歌鉴赏:
《春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诗的开头描写了庭院中的鸟鸣,这种生动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红绿交映,展现了春天的色彩斑斓,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转向内心的感受,忽然涌现出的美好诗句,象征着灵感的闪现。然则,面对灵感的难以捕捉,诗人感到无奈,这种无奈不仅是对创作的不易的感慨,也反映了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在描绘春日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对诗歌创作的思考,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艺术境界。这种自我反思和对自然的感悟,正是陈与义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来庭树有鸣禽:早晨,庭院中的树上有鸟儿在鸣叫,传达了一种生动的春日气息。
- 红绿扶春上远林:描绘春天的色彩,红花绿叶映衬着远处的树林,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 忽有好诗生眼底:突然之间,眼前浮现出一首美好的诗句,表现了灵感的瞬间降临。
- 安排句法已难寻:然而,想要将这些灵感组织成诗句却变得极其困难,反映了创作的艰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好诗生眼底”比喻灵感的出现。
- 拟人:鸟儿的鸣叫仿佛在与春天对话,增添了生动性。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了优美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创作灵感的珍视和对创作难度的感慨,展现了自然与内心世界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禽:象征生机与活力。
- 红绿:象征春天的美丽与多样。
- 远林:象征广阔与希望。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春天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生动的季节感受和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鸣禽”指的是什么?
A. 狗
B. 鸟
C. 虫
- 诗中提到的“鸣禽”指的是什么?
A. 狗
-
填空题:
- 诗人通过“红绿扶春”描绘了____的春天景象。
-
判断题:
- 诗中的“好诗生眼底”表示诗人感到灵感的瞬间。
(对/错)
- 诗中的“好诗生眼底”表示诗人感到灵感的瞬间。
答案:
- B
- 充满生机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愁,而陈与义的《春日》则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均体现了春天这一主题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与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