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红杜鹃》

时间: 2025-04-28 04:13:19

猩唇血抹青山面。

浪把石榴诗里唤。

春光莫是不曾归,踯躅花开犹绚烂。

杜鹃啼破红绡瓣。

鼠璞如何浑未辨。

虚名还解误山花,客路平添无限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红杜鹃
作者: 王用宾

猩唇血抹青山面。
浪把石榴诗里唤。
春光莫是不曾归,
踯躅花开犹绚烂。
杜鹃啼破红绡瓣。
鼠璞如何浑未辨。
虚名还解误山花,
客路平添无限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红杜鹃的啼声和盛开的花朵,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无奈。诗人感叹春光似乎并未真正归来,而花开得依然绚丽。杜鹃鸟啼叫声似乎打破了红色绡布般的花瓣,难以分辨真伪。名声虚妄,反而误导了对山花的欣赏,客旅的道路上也增添了无尽的遗憾。

注释:

  • 猩唇:猩红的嘴唇,形容色彩鲜艳。
  • :涂抹,形容红色涂抹在青山之上。
  • 石榴:这里可能指代一种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女子的鲜艳与美丽。
  • 踯躅:指的是杜鹃花,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鼠璞:指一种石头,形容其质朴和未加雕琢的状态。
  • 虚名:虚假的名声,可能暗指世俗的名声和荣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用宾(生卒年不详)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因其诗词中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而受到赞誉。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饱含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玉楼春·红杜鹃》创作于春季,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感伤,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的心情。

诗歌鉴赏:

《玉楼春·红杜鹃》通过生动的意象将春天的美好与离愁别绪巧妙结合。诗的开头以“猩唇血抹青山面”作引,鲜艳的色彩映衬出春天的活力,随即引出“浪把石榴诗里唤”,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与诗意,突显了诗人对春光的渴望。接着,诗人感慨“春光莫是不曾归”,暗示着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春天归来的期待。

杜鹃鸟的啼叫声又增添了几分忧伤,似乎打破了春天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鼠璞如何浑未辨”则表达了对事物真伪的思考,暗示着人们在追逐名声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无法辨明真正的美好。最后一句“客路平添无限恨”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人们在旅途中面对离别时的惆怅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春天的热爱,也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猩唇血抹青山面:用鲜艳的色彩描绘青山的美丽,暗示春天的热烈。
    • 浪把石榴诗里唤:浪花般的石榴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诗意盎然。
    • 春光莫是不曾归:春天似乎没有真正归来,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
    • 踯躅花开犹绚烂:杜鹃花的绚烂依旧,显示出春色的美丽。
    • 杜鹃啼破红绡瓣:杜鹃的啼鸣打破了春日的宁静,增添了哀伤。
    • 鼠璞如何浑未辨:表达人们在名声面前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 虚名还解误山花:虚假的名声误导了对美的欣赏,反映出社会的浮躁。
    • 客路平添无限恨:离别的感伤在旅途上不断加重,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猩唇血抹”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色彩。
    • 拟人:杜鹃的啼叫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有对仗工整之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常常会遭遇到失去与遗憾的主题。

意象分析:

  • 猩唇:象征热烈与生命力。
  • 青山: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石榴:象征春天的繁华与希望。
  • 杜鹃:不仅是春天的代表,也象征离别与哀伤。
  • 鼠璞:象征质朴与真实,反映人们对名声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猩唇”指的是什么? A. 鲜艳的花朵
    B. 鲜红的嘴唇
    C. 青山的颜色
    D. 春天的气息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花是__,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3. 判断题:杜鹃的啼叫给诗歌增添了欢快的情绪。 (对/错)

答案

  1. B
  2. 踯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用宾的《玉楼春·红杜鹃》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涉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但王用宾更加强调离愁与遗憾,而李白则充满豪情与奔放。前者对春的思念与失落感更为明显,后者则体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手法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王用宾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