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时间: 2025-01-11 05:49: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作者: 张惠言 〔清代〕
一春长放秋千静,
风雨和愁都未醒。
裙边余翠掩重帘,
钗上落红伤晚镜。
朝云卷尽雕阑暝,
明月还来照孤凭。
东风飞过悄无踪,
却被杨花送微影。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春天漫长地度过,秋千静静地放着,风雨和忧愁都还没有苏醒。裙边的翠色掩映着重重的帘子,钗子上的落红在晚镜上显得格外凄凉。朝云卷尽,雕栏的影子在暮色中渐渐消退,明月再次照耀着孤独的倚靠。东风悄然无声地飞过,却被杨花轻轻地送来了微弱的影子。
注释:
- 春长:指春天漫长而悠闲。
- 放秋千:秋千是一种游乐设施,象征着无忧无虑的时光。
- 裙边余翠:裙子的边缘残留着翠绿色,暗示着春天的生机。
- 钗上落红:发饰上的花瓣掉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往昔的美好。
- 朝云卷尽:早晨的云彩被卷走,暗示着日暮的来临。
- 雕阑:雕刻精美的栏杆,象征着美丽的景致。
- 东风:春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杨花:杨树的花絮,轻盈而飘洒,具有随风而逝的特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惠言(约1628年-约1695年),字长甫,号月斋,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以其清新典雅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风貌,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玉楼春》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在这首词中,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宁静与忧愁,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玉楼春》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场景。全诗从秋千的宁静开始,暗示着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而后逐渐引入风雨和愁绪,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裙边的翠色与钗上的落红,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已逝,令人感伤。随着诗句的推进,朝云和明月的交替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尤其是“明月还来照孤凭”,似乎在表达一种孤独的情感,暗示着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东风飞过悄无踪,却被杨花送微影”一句,借用自然景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杨花轻柔的飘落,象征着无常与流逝,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恰到好处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脆弱,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春长放秋千静:春天的日子悠长,秋千在此刻静静地放着,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风雨和愁都未醒:风雨和忧愁尚未苏醒,暗示着一种宁静的状态。
- 裙边余翠掩重帘:裙子边缘的翠色掩映着重重的帘子,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钗上落红伤晚镜:掉落的红花在镜子上显得凄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逝去。
- 朝云卷尽雕阑暝:早晨的云彩消逝在暮色中,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 明月还来照孤凭:明月再一次照耀着孤独的身影,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东风飞过悄无踪:春风轻轻地吹过,留下无声的痕迹。
- 却被杨花送微影:杨花的轻盈飘洒,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春天与秋千相联系,暗示悠闲的生活。
- 拟人:如“东风飞过悄无踪”,赋予自然以人的特性。
- 对仗:如“朝云卷尽雕阑暝,明月还来照孤凭”,形成优美的对称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宁静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感,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千: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与欢乐。
- 裙边余翠: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钗上落红: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失落。
- 明月: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杨花:代表生命的无常与飘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玉楼春》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裙边余翠”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美好的春天
B. 凄凉的秋天
C. 暴风雨的来临
D. 哀伤的晚景 -
诗中“东风飞过悄无踪”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宁静
D. 激动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临江仙》:李清照
诗词对比:
比较张惠言的《玉楼春》与李清照的《临江仙》,二者均以春天为背景,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思念,而张惠言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孤独,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均呈现出细腻的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文学史》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