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 次周清真韵》
时间: 2025-05-21 04:14: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下笛 次周清真韵
作者:吴湖帆 〔清代〕
美景消磨,佳期担阁,满天笼碧。
西风恨抑。又引谁家横笛。
送鞦韆窥玉过墙,粉痕黛色应旧识。
想重花似水,盈盈留照,个人芳臆。
团圞自掩,待立尽黄昏,画阑频拍。
天花丈室,换影移时如客。
恨今宵素娥倦颦,镜霜瘦损清泪滴。
步苍苔可惜梅梢,破萼无消息。
白话文翻译:
美丽的景色在流逝,佳期的约会在楼阁上承载,满天都是碧蓝的色彩。
西风带着怨恨,谁家又传来悠扬的笛声?
我送着秋千,偷偷窥视过墙的玉人,脸上有粉痕,眉目如黛,想必是旧日的知己。
不禁想起花开似水,盈盈的月光留下了柔和的照耀,心中充满了思念。
独自团圆掩映,待到黄昏尽时,画栏不断拍打。
天上的花影在我的室内变换,时光如客般流逝。
今宵的月亮让我怨恨,素娥(指月亮)似乎也倦怠了,镜子中映出的是霜白的面容,清泪滴落。
走在苍苔上,真可惜梅梢的花瓣,破碎的萼片无消息。
注释:
- 美景消磨:美好的景色在渐渐消逝。
- 佳期担阁:美好的约会在楼阁上承载着。
- 西风恨抑:西风带着抑郁的情绪。
- 横笛:横笛是传统乐器,象征音乐的悠扬。
- 鞦韆:秋千,是一种儿童游戏,也象征着轻松愉快的生活。
- 粉痕黛色:指女子妆容,粉未施,眉如黛色,暗示美丽的容貌。
- 团圞自掩:指把自己包裹起来,形容孤独或自我保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湖帆(无名氏),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著称。其诗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月下的美景和细腻的情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的怀念。
诗歌鉴赏:
《月下笛》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画面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月下的美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念。开头几句“美景消磨,佳期担阁,满天笼碧”,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宁静的夜晚,透露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西风恨抑”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孤独,西风带来的不只是秋意,还有情感的抑郁。
“送鞦韆窥玉过墙”,描绘了诗人在夜色中偷偷观察他人,暗含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此时,粉痕黛色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女子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旧识的深情记挂。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对月亮的怨恨与夜色的孤独愈发明显,“恨今宵素娥倦颦”,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伤。
最后两句“步苍苔可惜梅梢,破萼无消息”,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象征失去与无望的爱情,让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回旋。全诗意象丰富,情感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美景消磨,佳期担阁,满天笼碧。
- 描述夜晚的美丽景色,但同时也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 西风恨抑。又引谁家横笛。
- 西风带着伤感,笛声引发对往日的思念。
- 送鞦韆窥玉过墙,粉痕黛色应旧识。
- 通过秋千窥视墙外的女子,暗示着一种旧情的追忆。
- 想重花似水,盈盈留照,个人芳臆。
- 花与水的比喻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团圞自掩,待立尽黄昏,画阑频拍。
- 形容孤独,与黄昏时分的等待形成对比。
- 天花丈室,换影移时如客。
- 天花板的影子在移动,暗喻时间的飞逝。
- 恨今宵素娥倦颦,镜霜瘦损清泪滴。
- 对月亮(素娥)的怨恨,反映出内心的悲伤。
- 步苍苔可惜梅梢,破萼无消息。
- 结尾用梅花的破落象征失去的爱情。
- 美景消磨,佳期担阁,满天笼碧。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似水”,形象化了美好如水的感情。
- 拟人:将西风与月亮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有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的失落,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伤。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
- 笛声:代表音乐与旧情,唤起对往昔的回忆。
- 梅花:象征美好而短暂的爱情,破碎的梅花暗示失落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的甜蜜
B. 美好时光的怀念
C. 生活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横笛”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声音
B. 悠扬的音乐与旧情
C. 友情的纽带 -
诗中反复提到的“黄昏”有何象征意义? A. 快乐的时光
B. 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C. 新的开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相思》 -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月下笛》都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与乡愁,但《静夜思》更直接,而《月下笛》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情感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