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圃连平野,编篱作蔽墙。
疏桐方向暖,密竹未成行。
四面渔樵入,经年风雨狂。
渐看春意好,花发读书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场景。西边的园圃与平野相连,篱笆围成的墙壁遮挡住了视线。稀疏的梧桐树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密集的竹子尚未成行。四周的渔夫和樵夫常常来此,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渐渐地,我看到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花儿在读书的地方绽放。
注释
- 西圃:西边的园圃。
- 编篱:用竹子或木头编制的篱笆。
- 蔽墙:遮挡的墙面。
-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
- 密竹:茂密的竹子。
- 渔樵:捕鱼和砍柴的人。
- 经年:经过多年的意思。
- 风雨狂:形容风雨的猛烈。
- 春意:春天的气息。
- 花发:花儿盛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遇夫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气息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意境悠远。
创作背景
《桐洲杂诗》系列反映了作者在江南水乡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创作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乡村景象,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桐洲杂诗 其三》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宁静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典雅的乡村场景。开篇的“西圃连平野,编篱作蔽墙”展示了乡村的恬淡,篱笆的编织仿佛将外面的喧嚣隔绝,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自然界的细节,稀疏的梧桐树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密集的竹子尚未成行,显示了春天的气息正在逐渐来临。
“四面渔樵入,经年风雨狂”一句,通过渔夫和樵夫的出入,体现了生活的真实和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乡村的生活依然如故,给人以坚韧的力量。
最后的“渐看春意好,花发读书堂”不仅是春天的到来,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读书堂中,花儿的盛开象征着知识和希望的绽放,表现了诗人对文化和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寄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圃连平野:西边的园圃与平坦的田野相连,展现出广阔的视野。
- 编篱作蔽墙:用篱笆围成的墙,遮挡住外界的视线,给人一种私密的空间感。
- 疏桐方向暖:稀疏的梧桐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温暖而舒适。
- 密竹未成行:密集的竹子尚未长成,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状态。
- 四面渔樵入:四周的渔夫和樵夫时常来访,体现了生活的真实。
- 经年风雨狂:经历多年的风雨,表现出自然的严酷与人们的坚韧。
- 渐看春意好: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预示着美好的时光即将到来。
- 花发读书堂:花儿在读书的地方盛开,象征着知识和美好的结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渔樵”和“风雨”形成对比,突出了生活的多样性。
- 意象:通过自然元素(如桐、竹、花)传达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圃:象征着宁静的生活环境。
- 梧桐:代表着温暖和生命力。
- 竹子:象征着坚韧与成长。
- 渔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春意: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 读书堂:代表着知识的追求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编篱”是指什么? A. 篱笆
B. 墙壁
C. 树木 -
“四面渔樵入”中的“渔樵”指的是哪些人? A. 渔夫和樵夫
B. 农夫和商人
C. 学者和诗人 -
诗中提到的“花发”主要象征什么? A. 美好的生活
B. 知识的增长
C. 春天的到来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遇夫的《桐洲杂诗 其三》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注重描绘自然景象,后者则强调个人的归属感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