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平遥道中》

时间: 2025-01-26 03:30:02

娇云弄暖。

马上春衫换。

不似去年正月半。

人在画乌亭畔。

垂杨巷陌人家。

鞦韆红索低斜。

全是清明风景,粉墙祇欠梨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娇云弄暖。马上春衫换。不似去年正月半。人在画乌亭畔。垂杨巷陌人家。鞦韆红索低斜。全是清明风景,粉墙祇欠梨花。

白话文翻译:

温暖的春云轻轻摇曳,骑在马上换上了春天的衣衫。与去年的正月半相比,景象截然不同。此时,人们在那画乌亭旁边,垂杨掩映,巷陌上家家户户。秋千的红绳低低斜斜,尽是清明时节的美景,只是粉墙旁边还缺少了梨花的点缀。

注释:

字词注释:

  • 娇云:柔和的云彩。
  • :温暖。
  • 春衫:春季的衣服。
  • 不似:不同于。
  • 去年:去年的。
  • 正月半:农历正月的中旬。
  • 画乌亭:一种风景亭,可能是以黑色为主的建筑。
  • 垂杨:垂柳,象征春天。
  • 巷陌:街巷。
  • 鞦韆:秋千。
  • 红索:红色的绳索。
  • 清明风景:清明时节的美丽景色。
  • 粉墙:粉刷的墙壁。
  • :缺少。
  • 梨花:梨树的花,象征春天的美丽。

典故解析:

“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祖扫墓的时节,诗中提到的“清明风景”暗示了春天的生机和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描写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清明节前后,作者在平遥道上行走,目睹春日的美景,感慨万千,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清平乐 平遥道中》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往昔的追忆。诗的开头以“娇云弄暖”描绘了春天的温暖气息,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接着,作者通过“马上春衫换”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欢呼,衣衫的更换象征着生活的变化与更新。

“人在画乌亭畔”一句则将视线转向人们的活动,画乌亭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场所,显示出春日游玩的乐趣。接下来的“垂杨巷陌人家”,以垂柳作为背景,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柔美气息,巷陌中的人家则增添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鞦韆红索低斜”一句,秋千的出现不仅仅是儿童游乐的象征,更代表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全是清明风景,粉墙祇欠梨花”,以“清明”作为时令的指向,点明了时节的特殊意义,同时“粉墙”与“梨花”的对比则体现出春天的完整与缺憾,使得整首诗在欢快的春日气息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惆怅。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温暖、明媚的春日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娇云弄暖:描绘春天温暖的云彩,轻柔的气息弥漫。
  2. 马上春衫换:人们换上春季衣物,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3. 不似去年正月半:与去年相比,时光流转,春意更浓。
  4. 人在画乌亭畔:人们在亭子旁游玩,增添生活气息。
  5. 垂杨巷陌人家:柳树摇曳,街巷中的人家充满生机。
  6. 鞦韆红索低斜:秋千的红绳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生动活泼。
  7. 全是清明风景:描绘出清明时节的美丽场景。
  8. 粉墙祇欠梨花:虽有美景,但缺少梨花的点缀,暗示春天的不完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娇云”比喻春天温暖的气候。
  • 拟人:将云彩和秋千赋予生命,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 对仗:如“春衫换”与“画乌亭”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娇云:象征温柔、愉悦的春天。
  • 春衫:代表新生与变化。
  • 画乌亭:人文与自然的结合点。
  • 垂杨:春天的象征,带来生机。
  • 鞦韆:欢乐与童趣的象征。
  • 梨花:美丽的春花,象征着完美与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娇云”主要指什么? A. 春天的云彩
    B. 夏天的云彩
    C. 冬天的云彩
    D. 秋天的云彩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秋千的红绳低斜”表现了___的情景。

  3. 判断题: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秋天的景象展开。
    (对/错)

答案:

  1. A
  2. 春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忧国忧民的情感。
  • 《赋得古原草送别》:更加关注于离别的情感和生命的无常。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观察到不同诗人在相似题材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的差异。樊增祥的诗词更显轻快、愉悦,而杜甫的则多了一份沉重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