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贫弱时事棘矣慨然有作》

时间: 2025-01-27 03:17:55

营州逾海地东偏,犹是箕封礼俗传。

赫赫中天依日月,茫茫下土奠山川。

海潮终古无消长,人事于今有变迁。

漫说通商为受命,他时涕出更谁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营州逾海地东偏,犹是箕封礼俗传。
赫赫中天依日月,茫茫下土奠山川。
海潮终古无消长,人事于今有变迁。
漫说通商为受命,他时涕出更谁怜。

白话文翻译:

营州位于海的东边,依然保留着封建礼俗的传承。
在光辉灿烂的天空下,依靠日月的照耀,茫茫大地上奠定了山川的格局。
海潮自古以来就没有消长,人事却在今天发生了变化。
随便说说通商是天命,但在未来流下眼泪时,又有谁会同情呢?

注释:

  • 营州:古代地名,今指中国东北一带,靠近海边。
  • 箕封礼俗:指古代的封建礼仪和习俗,"箕"常用于形容广阔的地区。
  • 赫赫:光辉灿烂,形容日月的光照。
  • 茫茫:形容宽广而无边的样子。
  • 消长:指潮汐的涨落。
  • 通商:指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 涕出:流泪、哭泣的意思。

典故解析:

  • 日月:象征光明和时间的流逝。
  • 山川:代表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锡珍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作品多描写社会现象和民生疾苦,常以沉郁的笔调表达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朝鲜贫弱的历史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朝鲜当时处境的忧心与感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经济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营州地理位置的描写,引入了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诗人以“营州逾海”起笔,展现出一个地理与文化交织的背景,营州在历史上曾是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接着,诗人提到“箕封礼俗”,意在强调传统文化在这个地方的延续,然而在“赫赫中天依日月”的美丽景象下,却隐藏着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海潮终古无消长”一句,通过海潮的永恒变化,暗喻人世间的无常和变迁,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无奈。最后两句“漫说通商为受命,他时涕出更谁怜”更是将情感推向高峰,表达了对政治时局的无奈与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营州逾海地东偏:描绘了营州的地理位置,表明其文化背景。
  • 犹是箕封礼俗传:强调传统礼仪的延续,暗示文化的根深蒂固。
  • 赫赫中天依日月:赞美自然的壮丽,暗示光明与希望。
  • 茫茫下土奠山川:描绘辽阔的土地与自然的伟大,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 海潮终古无消长:对比自然的规律与人事的变迁,展现对历史的思考。
  • 人事于今有变迁:强调社会的变化与历史的演进。
  • 漫说通商为受命:讽刺那些认为通商能解决问题的观点。
  • 他时涕出更谁怜:表达对未来困境的忧虑,质疑社会的冷漠。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海潮”比喻人事的变迁。
  • 对仗:如“赫赫中天”与“茫茫下土”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营州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对社会变迁的感慨,揭示了在光辉的自然与传统的背后,隐藏着对现实困境的忧虑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营州:象征历史与文化交融的地方。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光明的希望。
  • 海潮:象征自然规律与人事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营州逾海地东偏”中的“营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中国东北
    • B. 日本
    • C. 韩国
    • D. 越南
  2. “赫赫中天依日月”中的“赫赫”是什么意思?

    • A. 昏暗
    • B. 光辉灿烂
    • C. 寂静
    • D. 冷漠
  3. 诗中“海潮终古无消长”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 A. 人事无常
    • B. 自然规律
    • C. 历史永恒
    • D. 文化传承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对比,锡珍的《朝鲜贫弱时事棘矣慨然有作》更为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而杜甫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国家的命运。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