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道上》
时间: 2025-02-04 15:38: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向安州落照时,
薰风习习拂旌旗。
舆中入梦人游倦,
陌上飞花客到迟。
一水稻分高下陇,
满山松茁短长枝。
剧怜官道生幽草,
软踏芒鞋总不知。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西下时,走向安州的路上,
温暖的微风轻轻吹拂着旌旗。
车中入梦的旅人已经疲倦,
路旁飞舞的花瓣让客人到达得很晚。
一条小河把稻田分成高低两侧,
满山松树茁壮成长,枝条有长有短。
我特别怜惜官道旁生长的幽草,
轻轻踏着草鞋却对此一无所知。
注释:
字词注释:
- 安州:地名,指代特定的地方。
- 落照:夕阳西下的光景。
- 薰风:温暖的风。
- 舆:古代的车或轿子。
- 游倦:旅途疲倦。
- 陌上:路旁。
- 飞花:飘落的花瓣。
- 官道:指官府修建的道路。
- 幽草:生长在幽静地方的草。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确的历史典故,主要以自然景物和旅途感受为主。诗中“官道”描绘了古代官府修建的道路,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锡珍,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旅行体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感知与内心的思考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诗歌鉴赏:
《安州道上》是一首描绘旅途风景与内心感受的诗。诗人在夕阳的映照下,沿着通往安州的道路,细腻地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开头两句,夕阳将路染上金色,温暖的微风轻拂,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舆中入梦人游倦”,表达了旅行的辛劳与梦境的迷离,显示了人们在旅途中的倦怠与渴望。
接下来的描写则以自然为主,水稻的高低、松树的长短,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与生机。最后两句,诗人对幽草的怜惜不仅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在旅途中,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表现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旅途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向安州落照时:描绘夕阳西下,旅途渐入宁静的时刻。
- 薰风习习拂旌旗:温暖的微风轻拂着旗帜,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 舆中入梦人游倦:车中人入梦,已感到疲惫,表现旅程的艰辛。
- 陌上飞花客到迟:路旁飞舞的花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客人因此到达得晚。
- 一水稻分高下陇:小河把稻田分开,形成高低起伏的景象。
- 满山松茁短长枝:松树在山上繁茂成长,表现自然的生机。
- 剧怜官道生幽草:诗人怜惜生长在官道旁的幽草,象征对自然的珍视。
- 软踏芒鞋总不知:轻踏草鞋,却对周围的自然美好浑然不觉,表达一种超然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使其充满生机,富有情感。
- 对仗:如“高下陇”和“短长枝”,形成对称美感,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的景色和心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反映出一种宁静、悠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照: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宁静。
- 薰风:表达温暖与轻松的氛围。
- 飞花:象征美好与飘逸,隐含时间的流逝。
- 幽草:自然的生命力与诗人对生活的感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舆中入梦人游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轻松愉快
- B. 疲惫与迷离
- C. 决绝与愤怒
-
诗中“满山松茁短长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贫瘠的土地
- B. 生机勃勃的自然
- C. 寂静的夜晚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锡珍的《安州道上》更侧重于旅途的细腻体验与内心感受,而《鹿柴》则更多地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超然。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情感与主题则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大全》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