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5:30:10

气味谁相似,卑栖性所宜。

涧泉烹雀舌,石火煮蹲鸱。

趺坐临青磴,经行绕绿墀。

夜深浑不寐,犹自味新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气味谁相似,卑栖性所宜。
涧泉烹雀舌,石火煮蹲鸱。
趺坐临青磴,经行绕绿墀。
夜深浑不寐,犹自味新诗。

白话文翻译:

这气味和谁相似呢?我这种低贱的栖息环境正合我的性情。
溪水涌动,好像在烹煮小鸟的舌头;石头闪烁,如同在煮蹲鸱。
我静坐在青色的台阶上,走动时绕着绿草坪。
夜深了,我浑然无法入睡,仍然在品味着新创作的诗篇。

注释:

  • 气味:这里指自然环境的气息和氛围。
  • 卑栖:指低贱的栖息,强调作者的谦卑和自适应性。
  • 涧泉:指山涧中的泉水,象征自然的清澈。
  • 雀舌:可能指鸟儿的舌头,象征轻巧。
  • 石火:指石头闪烁的火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特点。
  • 蹲鸱:一种鸟,可能代表一种宁静的状态。
  • 趺坐:指坐着不动,沉静思考。
  • 绿墀:绿草坪,象征自然的生机。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古典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昌历,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山居 其二》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山居生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山中居住时的感受与思考。诗的前两句开头便以“气味”引入,强调了自然的气息与自身性情的契合,显示出一种内心的和谐与满足。接下来的“涧泉烹雀舌,石火煮蹲鸱”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山中独特的风景与音响,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与动感。

中间的“趺坐临青磴,经行绕绿墀”则描绘了诗人静坐与漫步于自然之间的状态,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夜深浑不寐,犹自味新诗”则揭示了诗人对创作的热情,即便面临夜深难眠的困境,仍然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气味谁相似,卑栖性所宜。

    • 诗人感叹自然的气息与自身性情的契合,强调了低调生活的适宜性。
  2. 涧泉烹雀舌,石火煮蹲鸱。

    • 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山涧的清泉和石火的景象,体现出自然的灵动之美。
  3. 趺坐临青磴,经行绕绿墀。

    • 描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静坐与漫步的状态,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4. 夜深浑不寐,犹自味新诗。

    • 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尽管夜深难眠,但仍然在享受新诗带来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涧泉烹雀舌”,“石火煮蹲鸱”,将自然元素拟人化,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执着于创作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涧泉:象征自然的清澈与灵动。
  • 雀舌:象征轻巧与灵活。
  • 石火:象征瞬间的闪光和灵感的迸发。
  • 绿墀: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冯昌历
    C. 杜甫
    D. 白居易

  2. “涧泉烹雀舌”中的“雀舌”指的是?
    A. 鸟的舌头
    B. 一种花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品

  3. 诗中提到的“夜深浑不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夜晚的恐惧
    B. 对创作的执着
    C. 对自然的厌倦
    D.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山中生活,展现了宁静的自然和诗人内心的平和。两首诗都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冯昌历更多地表现了对创作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意象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