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蛩
莓苔经积雨,蟋蟀响庭阴。
不特吟秋苦,长怀警世心。
梭寒闺梦短,衣薄旅愁深。
月冷霜清夜,闲人最赏音。
白话文翻译:
经过细雨的滋润,莓苔上布满了水珠,庭院里的蟋蟀在阴影中鸣叫。
这不只是吟唱秋天的苦楚,更是心中长久怀有的警醒世事。
寒冷的夜晚使得闺房梦境短暂,单薄的衣物让旅途愁绪愈发深重。
在这冷月清霜的夜晚,闲人最喜欢欣赏这虫鸣的声音。
注释:
- 莓苔:即青苔,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常用于描绘环境的湿润。
- 积雨: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积累,形容环境的潮湿。
- 蟋蟀:一种昆虫,以其清脆的鸣叫声著称,常在秋季出现。
- 吟秋苦:指以吟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悲凉和苦闷的感受。
- 警世心:警醒世人的心情,提醒人们要注意世事变化。
- 梭寒:形容寒冷的环境使梦境变得短暂。
- 衣薄:指衣服单薄,容易受寒,象征旅途的艰辛。
- 闲人:指心境宁静的人,能在清冷的夜晚中欣赏虫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密(1232-1298),字宗道,号松隐,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在诗词创作上有较深的造诣,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闻蛩》创作于秋季,正值诗人生活的变迁之际,可能是出游或旅行中所作,反映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闻蛩》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通过蟋蟀的鸣叫传达出诗人对秋天的感受。诗中开头的“莓苔经积雨”,描绘出湿润的环境,营造出一种秋天的静谧氛围。接着,蟋蟀的声音在庭院中响起,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回响。诗人不单单是在吟唱秋天的苦楚,更是通过这鸣叫声,思考世事的无常与变化,体现出一种警醒的心态。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旅途的愁苦和寒冷的夜晚带来的孤寂感。尤其是“月冷霜清夜”,描绘出一个清冷的夜晚,正是这种冷清的环境,使得虫鸣的声音愈发动人,仿佛在与诗人的心灵对话,产生共鸣。
整首诗在艺术上运用了细腻的意象描绘,融合了自然与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内心世界。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感受,也引发读者对生活、自然与人心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莓苔经积雨:描绘了一幅被细雨滋润的秋景,意在表现环境的清新与湿润。
- 蟋蟀响庭阴:蟋蟀的鸣叫声不仅是自然的声音,也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不特吟秋苦:表明诗人吟唱的不仅是秋天的悲苦,更有更深层的感悟。
- 长怀警世心:诗人以蟋蟀的鸣叫唤醒对世事的警惕与思考。
- 梭寒闺梦短:寒冷的环境使得梦境变得短暂,暗示着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
- 衣薄旅愁深:单薄的衣物使得旅途的愁苦愈发明显,体现了诗人的心境。
- 月冷霜清夜:冷月与霜气的结合,渲染出一种清冷的秋夜氛围。
- 闲人最赏音:在这样清冷的夜晚,只有闲人能够细细品味虫鸣的美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蟋蟀的鸣叫比作对生命的思考,蕴含深意。
- 拟人:赋予自然声音以情感,使得虫鸣不仅是声音,更是心灵的共鸣。
- 对仗:如“月冷霜清夜”,工整的对仗反映出诗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思考,结合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深邃的情感基调,体现出对生命的思索与警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莓苔: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清新,承载着诗人对环境的细腻观察。
- 蟋蟀:不仅是秋天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
- 寒夜: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时刻,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 月冷霜清:描绘出清冷的秋夜,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莓苔经积雨”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A. 干燥的沙漠
B. 潮湿的秋天
C. 炎热的夏季 -
“不特吟秋苦”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秋天的热爱
B. 对世事的警醒
C. 对春天的期待 -
在诗歌中,蟋蟀的声音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自然的美好
C. 心灵的共鸣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秋夜的孤独与思考。
- 李白的《静夜思》: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周密的《闻蛩》更倾向于内心的思考与警醒,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好。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周密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