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5:46:05

湘水桃源欲问津,衣冠处处哭秋旻。

宁同白马歼朝士,肯为黄巾赦党人!

行泽楚臣应抱石,上书梁狱几全身。

惊心南国添缯缴,解网还邀圣主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感二首 其一
湘水桃源欲问津,
衣冠处处哭秋旻。
宁同白马歼朝士,
肯为黄巾赦党人!
行泽楚臣应抱石,
上书梁狱几全身。
惊心南国添缯缴,
解网还邀圣主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湘水桃源的向往,却又感受到周围的悲凉。宁愿像白马一样斩杀朝廷的官员,也愿意为黄巾军赦免那些被抓的人。楚国的臣子应该像抱着石头一样坚定,几乎是用全身的心血去上书请求。南方的动荡让人心痛,解开了困扰的网,仍然希望能得到圣主的恩惠。

注释:

  • 湘水:指湘江,流经湖南的河流。
  • 桃源:桃花源,指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衣冠:指穿着衣服和帽子的官员,象征官场。
  • 秋旻:指秋天的天空,带有忧伤的意味。
  • 白马:比喻勇猛的骑士,可能暗指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义从。
  • 黄巾:黄巾军,指东汉末年的一支反抗军。
  • 楚臣:指楚国的臣子,历史上崇尚忠义。
  • 梁狱: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个监狱或囚禁场所。
  • 缯缴:缯,丝织品,缴,指缴获的物品,引申为战乱带来的悲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缪慧远,清代诗人,代表了清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他的诗作往往关注历史,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的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国家动荡,诗人借古人事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体现出一种悲壮与无奈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古典的形式,通过对比和历史典故,展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理想的追求。开头以“湘水桃源”引入,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随即转入对“衣冠处处哭秋旻”的哀怨,表现出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诗中提到“宁同白马歼朝士”,显示了诗人宁愿以极端的方式去反抗腐败的统治,表达了愤懑之情。“肯为黄巾赦党人”则进一步强调了对社会正义的渴望,愿意为被误解的人辩护。紧接着提到“行泽楚臣应抱石”,显示了诗人对忠义的崇尚,以及对历史的追忆。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强烈的情感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最终在“解网还邀圣主恩”中,诗人希望在动荡中得到一丝光明和希望,展现出一种无奈而又坚定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水桃源欲问津: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湘水象征着美好的归宿。
  • 衣冠处处哭秋旻:描绘了现实的悲凉,衣冠代表着官场,秋旻则象征着凄凉的气氛。
  • 宁同白马歼朝士:表达了诗人宁愿采取激烈的手段反抗腐败的态度。
  • 肯为黄巾赦党人:显示了对社会正义的追求,愿意为被冤屈者辩护。
  • 行泽楚臣应抱石:提到楚国的忠臣,表明对忠义的推崇。
  • 上书梁狱几全身:表现出诗人对权力的不满,几乎用尽全力去抗争。
  • 惊心南国添缯缴:描绘南国的动荡及其带来的痛苦。
  • 解网还邀圣主恩:希望在动荡中能够恢复和平,得到明主的恩惠。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典故:运用历史典故增强诗句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 比喻:如“白马”代表勇敢和反抗,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当前社会的不满,体现了对忠义、正义的渴望与信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水:象征着理想的归宿,渴望的象征。
  • 桃源:理想生活的象征。
  • 衣冠:象征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悲凉。
  • 白马:象征勇气和斗志。
  • 黄巾:象征反抗与正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湘水”是指哪个地方?

    • A. 长江
    • B. 湘江
    • C. 黄河
  2. “宁同白马歼朝士”中,白马象征着什么?

    • A. 和平
    • B. 勇气
    • C. 财富
  3. 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

    • A. 满意
    • B. 不满
    • C. 忽略

答案:

  1. B. 湘江
  2. B. 勇气
  3. B. 不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离骚》与《有感二首》: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但《离骚》更为个人化,侧重于自我情感的抒发,而《有感二首》则更具历史感与社会批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缪慧远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