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寄淑贞姊》
时间: 2025-02-04 17:19: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寄淑贞姊》
作者:陆茜(清代)
篝灯掩映夜凉时。
红褪海棠枝。
残蛩四壁寒声咽,
听声声说尽相思。
十二阑干秋老,
满林黄叶离披。
年来雁影渐分飞。
白发日依依。
故乡莫虑烟波阔,
梦魂儿携手同归。
霜冷鸿啼云外,
一钩月浸窗西。
白话文翻译:
在篝火灯光下,夜色渐凉。
海棠花的红色逐渐褪去,
四周传来寒冷的蟋蟀声,
这声音诉尽了我的相思之情。
十二道栏杆已是秋天的老态,
树林里的黄叶纷纷飘落。
这些年大雁的身影已渐渐分飞,
白发渐生,时光依依不舍。
故乡的辽阔烟波无须担忧,
梦中与你携手共归。
霜冷时,大雁在云外悲鸣,
一弯月亮映照在西窗。
注释:
- 篝灯:用木柴或竹子点燃的灯,常用于夜间照明。
- 海棠:指海棠花,象征着美丽与柔情。
- 蛩:指蟋蟀,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寒意。
- 阑干:栏杆,古代建筑常见的构件。
- 雁影:大雁的身影,象征离别和远行。
- 依依:形容依依不舍的情感。
- 梦魂:梦中相会的灵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茜,清代女诗人,生于清康熙年间,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她以才情著称,诗风清新且充满感情,尤其擅长抒写女性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陆茜与友人淑贞之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写于秋冬之交,正值万物凋零之际,诗人以自然景象烘托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风入松 寄淑贞姊》是一首充满思念与情感的诗作,诗人在篝灯下独自感受夜凉,海棠的红色逐渐褪去,象征着青春的流逝与情感的淡去。诗中通过蟋蟀的鸣叫声,传达出深切的相思之苦,情感浓烈而细腻。诗人在描绘秋天的景象时,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观察,更是对生命流逝和分离的感慨,如“年来雁影渐分飞”,表达出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日渐增多,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但她的内心却依旧希望与友人再度相聚,体现出一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最后,诗人以“梦魂儿携手同归”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连接。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既有秋的萧瑟,也有对友情的珍重,语言优美而含蓄,情感真挚而感人,体现了陆茜高超的诗歌艺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篝灯掩映夜凉时:在篝灯的照耀下,夜晚变得凉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红褪海棠枝:海棠花的颜色渐渐褪去,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残蛩四壁寒声咽:四周传来蟋蟀的鸣叫声,声音中带有寒意,增添了孤寂感。
- 听声声说尽相思:蟋蟀的叫声仿佛在述说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十二阑干秋老:描绘秋天的景象,栏杆上落满了黄叶,隐喻着岁月的无情。
- 满林黄叶离披:树林中满是飘落的黄叶,象征着离散与凋零。
- 年来雁影渐分飞:多年来,孤雁的身影渐渐消失,暗示着朋友之间的距离。
- 白发日依依: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 故乡莫虑烟波阔: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尽管路途遥远也无所畏惧。
- 梦魂儿携手同归:在梦中与友人携手归来,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与珍视。
- 霜冷鸿啼云外:描绘寒霜与大雁的哀鸣,增添了诗歌的凄凉感。
- 一钩月浸窗西:最后一弯月亮照在窗外,象征着思念的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残蛩四壁寒声咽”,将蟋蟀的鸣叫与孤独的情感相联系。
- 拟人:如“听声声说尽相思”,赋予声音以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在句式结构上,形成了优美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友情的深切思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离别与重逢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篝灯:象征着温暖与思念。
- 海棠:代表着青春与美好回忆。
- 蛩:象征着孤独与思虑。
- 黄叶:象征着衰老与离别。
- 雁影:象征着远行与思念。
- 月:象征着希望与美好未来。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意境,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海棠”象征什么? A) 离别
B) 青春与美好
C) 孤独 -
“年来雁影渐分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思念与离别
C) 盼望 -
诗中哪一句描绘了诗人的白发与时间流逝的感慨? A) 故乡莫虑烟波阔
B) 白发日依依
C) 一钩月浸窗西
答案:
- B) 青春与美好
- B) 思念与离别
- B) 白发日依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本诗都涉及到秋天的意象,但《登高》更多关注自然的壮丽,而《风入松》则侧重于内心的情感表达。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陆茜的《风入松》解读与赏析
- 清代女性诗人研究
- 诗词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分析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