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春宵听雨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4:05: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春宵听雨二首 其一
作者: 范贞仪
帘隐灯疏,梅含香细。可怜人醉东风里。
密云纤雨糁长空,丝丝点点三更矣。
旧梦谁寻,新诗难记。薰笼只索和愁倚。
数来已自费工夫,由他迸做春江水。
白话文翻译:
在帘子后面,灯光微弱,梅花散发着细腻的香气。可怜的是那醉于东风的人。
密云细雨洒满天空,细细的雨点在三更时分纷纷落下。
旧梦谁来寻觅,新诗难以记住。香熏的房间里,只能无奈地依靠着愁苦。
虽然已经花费了不少心思,却任凭它如春江水般流逝。
注释:
字词注释:
- 帘隐:帘子遮挡,隐蔽的意思。
- 灯疏:灯光稀疏,形容灯光微弱。
- 梅含香细:梅花散发着细腻的香气,细腻的香气令人陶醉。
- 密云纤雨:阴云密布,细雨绵绵。
- 三更:夜间的时间,指半夜。
- 旧梦谁寻:对往昔美好梦境的追忆,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春夜雨景,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符合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贞仪,清代女诗人,其诗风清丽,情感细腻,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是当时女性诗人中的佼佼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春宵的雨景常常引发诗人的思考与感慨,诗中通过对春夜细雨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梦境的追思和对现实愁苦的无奈。
诗歌鉴赏:
《踏莎行 春宵听雨二首 其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的雨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愁苦的氛围。首句“帘隐灯疏”,将读者带入一个朦胧的夜晚场景,灯光微弱,似乎暗示着内心的孤寂与思索。接下来的“梅含香细”,则通过梅花的香气,增添了春夜的美感,同时也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全诗以细雨为线索,将春夜的宁静与内心的惆怅结合在一起。“密云纤雨糁长空,丝丝点点三更矣”,描绘了细雨如丝般的轻柔,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通过对“旧梦”的回忆,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寻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由他迸做春江水”,则蕴含了对生命流逝的思考,似乎在告诫人们,尽管费尽心思,却仍难以留住流逝的时光。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通过春夜的细雨映射出内心的愁苦与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隐灯疏: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灯光微弱,给人以寂静的感觉。
- 梅含香细:梅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细腻而清新。
- 可怜人醉东风里:形容人在春风的吹拂下沉醉,暗示一种愉悦与悲伤交织的心情。
- 密云纤雨糁长空:细雨如丝,云层密集,营造出一种春夜的意境。
- 丝丝点点三更矣:夜深人静,细雨轻轻落下,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 旧梦谁寻,新诗难记:对往昔美好的追忆与对新诗创作的无奈。
- 薰笼只索和愁倚:香熏的环境中,无奈地依靠着愁苦。
- 数来已自费工夫,由他迸做春江水:尽管花费了很多心思,终究难以留住流逝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江水比作心中的愁苦,形象地传达了情感。
- 拟人:细雨如丝,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共鸣。
- 对仗:如“旧梦谁寻,新诗难记”,对仗工整,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夜的细雨、梅花的香气,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愁苦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光:象征孤独与思索。
- 梅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
- 细雨:象征柔情与愁苦,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
- 春江水:流逝的时光,象征人生的无常与难以把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帘隐灯疏”描绘的是哪个场景?
- A. 明亮的白天
- B. 静谧的夜晚
- C. 喧闹的街道
- D. 风和日丽的春天
-
“旧梦谁寻,新诗难记”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往昔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
- C. 对春天的期待
- D. 对爱情的失落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情感深度,与范贞仪的《踏莎行》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