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咏菊尽(一作李山甫诗)》

时间: 2025-01-11 08:53:14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篱畔霜前偶得存,
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
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
露滴幽丛见泪痕。

白话文翻译

在篱笆旁,霜降之前我偶然还活着,
却苦于只能在秋冬时节避开兰草和荪草。
能够抵挡自然多少力量,
却不受阳光和温暖一丝恩惠。
我生活在世上,怎能依附于华丽的玉石台阶,
到了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喝酒在金杯中。
陶渊明去世后没有知己,
只有露水滴在幽暗的丛林中显现出的泪痕。

注释

  • 篱畔:篱笆旁边,指诗人居住的环境。
  • 兰荪:指兰草和荪草,象征美好和繁盛的植物。
  • 销造化:能够抵挡自然的力量,表达了对生活境遇的无奈。
  • 阳和:阳光和温暖,象征生命的滋养。
  • 玉砌:玉石做的台阶,代表高贵的生活。
  • 金樽:金制的酒杯,象征奢华和享乐。
  • 陶公: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以田园诗闻名。
  • 泪痕:露水滴落在草丛中,象征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0年-883年),字子华,号蘅塘,唐代诗人,以其清新高远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罗隐的诗作多关注社会时事、人生哲理,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登高咏菊尽》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失落之时,诗人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描绘菊花的生存状态,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菊花的生存状态,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态。诗的开头,诗人提到“篱畔霜前偶得存”,表面上是对菊花在霜降前的生存状态的描写,实际上却隐含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失落。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苦教迟晚避兰荪”表明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却不得不在现实中选择孤独。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这两句是诗的核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力感的强烈感受。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抵挡外界的压力与困扰,但却无法获得生命的滋养与温暖。这种无奈感在后文中通过“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进一步加深,诗人对奢华生活的拒绝,体现了其高洁的志向与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两句“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则是诗人对陶渊明的追忆与对自身孤独的感慨,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从而引发读者对生命与存在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篱畔霜前偶得存:描述菊花在霜降前的生存状态,表明生命的脆弱。
  2. 苦教迟晚避兰荪: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只能在秋冬时节孤独生存。
  3. 能销造化几多力:强调自己能够抵御外界的压力,但内心却无能为力。
  4. 不受阳和一点恩:表明对生命滋养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
  5. 生处岂容依玉砌:质疑为何要依附于华丽的生活,表现出对物质的拒绝。
  6. 要时还许上金樽:强调只在适当的时候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
  7. 陶公没后无知己:提到陶渊明,表达对知己的渴望。
  8. 露滴幽丛见泪痕:用露水的泪痕象征内心的悲伤与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露水比作泪水,表达内心的忧伤。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加深了对孤独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菊花的生存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无奈的反思,展示了高洁的志向与孤独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的品格。
  •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兰荪:象征美好与繁荣。
  • 金樽:象征奢华与享乐。
  • 露水:象征泪水,表现孤独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陶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陶渊明
    • B. 陶宗仪
    • C. 陶弘景
  2.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 A. 享乐主义
    • B. 孤独与无奈
    • C. 消极怠工
  3. “生处岂容依玉砌”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向往高贵的生活
    • B. 对奢华生活的拒绝
    • C. 对物质的依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罗隐《登高咏菊尽》陶渊明《饮酒》
    • 两者均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但罗隐更加注重对现实的无奈感,而陶渊明则展现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