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光禄崔卿赴阙》

时间: 2025-01-11 10:04:07

一年极目望西辕,此日殷勤圣主恩。

上国已留虞寄命,

中朝应听范汪言。

官从府幕归卿寺,路向干戈见禁门。

鹓侣寂寥曹署冷,更堪呜咽问田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光禄崔卿赴阙》 ——罗隐 〔唐代〕

一年极目望西辕,此日殷勤圣主恩。
上国已留虞寄命,中朝应听范汪言。
官从府幕归卿寺,路向干戈见禁门。
鹓侣寂寥曹署冷,更堪呜咽问田园。

白话文翻译

一年间我远远望向西方的车辕,今天恰好是您受到圣主恩宠的日子。
上国(朝廷)已经特意留下了您的任命,中朝的官员们也必定会听从范、汪两位的言辞。
您从府里归来,回到卿寺,而前往禁门的路却充满了战争的气息。
鹓鸯伴侣寂寥无声,曹署(官署)也显得冷清,更让人忍不住哀叹,想问问那遥远的田园。

注释

  • 极目:远望,极目远眺。
  • 西辕:指西方的车辕,象征官职或出行。
  • 殷勤:恳切、热情,形容对圣主的感激。
  • 上国:指朝廷。
  • :指虞世南,古代官员。
  • 范、汪:指范晔、汪涵,古代著名官员。
  • 官从府幕:意为官职从府中归来。
  • 干戈:指战争,象征动乱。
  • 鹓侣:鹓鸯,传说中的美鸟,用以比喻伴侣。
  • 曹署:指官署,象征官场的冷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字惟岳,号紫微,唐代著名诗人。罗隐生于唐代中期,曾任职于朝廷,因其对时事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观察,创作了大量描绘士人生活与感情的诗作。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离别和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送光禄崔卿赴阙》是罗隐为好友崔卿赴任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之情。此时正值唐代政治动荡,诗人对时局感到忧虑,透过崔卿的去向,反映出对官场冷暖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崔卿出任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官场冷暖的感慨。首句“一年极目望西辕”,用“极目”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崔卿前途的关注,暗示着自己对友人未来的期待和不安。接着“此日殷勤圣主恩”,不仅表现了对崔卿受宠的欣慰,也隐含了对权臣的警惕,反映了诗人对政治环境的深刻感受。

中间两句“上国已留虞寄命,中朝应听范汪言”,通过对国家和中朝的描写,展现了官场的复杂性和潜规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深刻理解与无奈。最后两句“鹓侣寂寥曹署冷,更堪呜咽问田园”,用鹓鸯的寂寥和官署的冷清,传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与对乡土的思念,形成了对比,令人感受到一份深沉的孤独和哀愁。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祝福也有忧虑,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家园的深刻思考,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社会观察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年极目望西辕:表达了诗人对崔卿的关注与期待,象征着远大的前途。
  2. 此日殷勤圣主恩:今天是崔卿受到圣主恩宠的日子,诗人对此感到欣慰。
  3. 上国已留虞寄命:上国(朝廷)已经为崔卿留任,显示出他在朝中的重要性。
  4. 中朝应听范汪言:中朝的官员们会听从范晔、汪涵的建议,暗含对官场权力关系的观察。
  5. 官从府幕归卿寺:崔卿从官府返回寺庙,暗示着他的身份和地位。
  6. 路向干戈见禁门:前往禁门的路上却充满了战争的气息,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
  7. 鹓侣寂寥曹署冷:鹓鸯的伴侣寂寥无声,官署的冷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和官场的感慨。
  8. 更堪呜咽问田园:更使人忍不住哀叹,想念那遥远的田园。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用“鹓侣”来比喻伴侣,富有诗意。
  • 象征:西辕、禁门等意象象征着权力与政治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友情、官场和个人理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体现了士人的抱负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辕:象征出行和前途。
  • 圣主恩:象征权力的庇护与恩宠。
  • 干戈:象征战争与动荡的政治环境。
  • 鹓侣:象征伴侣与孤独的感受。
  • 田园:象征归属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送光禄崔卿赴阙》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罗隐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西辕”象征着: A. 乡土
    B. 权力
    C. 出行与前途
    D. 冷清的官署

  3. 诗中“鹓侣寂寥”表达了: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友人的祝福
    C. 对孤独的感慨
    D. 对田园的怀念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关怀,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 《赋得古原草送别》:在离别的情感上有共鸣,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罗隐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