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秦中富人
作者: 罗隐 〔唐代〕
原文展示:
高高起华堂,区区引流水。
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
陋巷满蓬蒿,谁知有颜子。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华丽楼堂,水流从旁轻轻引入。
即便是粪土和金玉的珍宝,仍旧觉得不够奢华。
狭窄的巷子里满是野草,谁能知道这里也有颜回这样的贤士?
注释:
- 华堂:华丽的房屋或堂屋,形容富贵。
- 区区:微小的、普通的,形容流水的平常。
- 粪土:土壤,指生活条件的卑微与贫穷。
- 金玉珍:金银珠宝,象征财富和奢华。
- 陋巷:简陋的小巷,暗指贫寒的环境。
- 蓬蒿:野草,表示环境的荒凉。
- 颜子: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象征清白高洁的品德。
典故解析:
颜回,字渊,号颜子,是孔子的高徒,以仁德闻名。诗中提到颜子,意在对比富人对奢华的追求与贤士的高洁品德,体现了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10年),字梦阮,号曰白云,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七言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其诗风清新脱俗,常通过对比来揭示社会矛盾。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贫富差距明显之时,富人追求奢华的生活态度与贫民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秦中富人》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富人的奢华与贫民的困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中“高高起华堂”暗示了富人的生活富丽堂皇,而“粪土金玉珍”则揭示了他们无止境的物质追求,甚至连粪土和金玉的珍宝都嫌不够奢侈,表现了对财富的贪婪与盲目追求。与之相对的是“陋巷满蓬蒿”,通过对比显示贫民的生活境遇,尽管居于简陋的巷子,却依然有贤士颜子的品德,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意的深层在于,罗隐不仅仅是在描述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更是在探讨社会价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通过颜子的形象,呼唤人们对品德的重视,反映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厚的哲理,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高起华堂:描绘富人居住的豪华建筑,强调其地位的显赫。
- 区区引流水:流水的轻微流动与华堂形成对比,暗示富人的奢华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
- 粪土金玉珍:强调富人的奢侈生活,连最基本的东西也被视为珍宝。
- 犹嫌未奢侈:显示富人对物质的无尽追求,永远不满足。
- 陋巷满蓬蒿:描述贫民的生活环境,显得荒凉而简陋。
- 谁知有颜子:质疑社会对贤士的忽视,强调内在品德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富人与贫民的对比,突显社会的矛盾。
- 隐喻:用“粪土金玉珍”隐喻物质的卑微与贪婪。
- 反问:用“谁知”引发读者的思考,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对比,揭示了富人对奢华的无尽追求和对贤士的忽视,倡导人们关注内在品德而非外在财富。
意象分析:
- 华堂:象征富贵与奢华,反映出物质的繁荣。
- 粪土:代表贫穷与卑微,暗示生活的艰辛。
- 颜子:象征高尚品质,代表精神追求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高起华堂”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富人的奢华生活
- B. 贫民的生活环境
- C. 自然景观
-
“谁知有颜子”中的“颜子”指的是?
- A. 一位诗人
- B. 孔子的弟子
- C. 一位商人
-
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 A. 富人与贫民的对立
- B. 自然环境的变化
- C. 传统文化的消失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罗隐的《秦中富人》同样关注社会底层的困境,但罗隐更强调内在价值的缺失,而杜甫则是对社会不公的直接控诉,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