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为宗叔庾梅写庾岭探梅小像》
时间: 2025-02-04 15:40: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岭烟横,寒枝春逗。
花开南北相先后。
青衫短策去探梅,
冷香饱惹青衫袖。
诗骨崚嶒,吟颜清瘦。
此来认得前身否。
拂衣试上最高峰,
精魂石上应回首。
白话文翻译:
在大岭上烟雾弥漫,寒冷的枝条上春天的气息悄然逗留。
梅花在南北两地交替开放。
我穿着青色衫子,手持短策去探寻梅花,
那冷香已然熏染了我的衣袖。
我身形瘦削,诗情旺盛,吟唱着清淡的韵味。
这次前来,是否能认出我曾经的身影?
我轻拂衣襟,试图踏上最高的山峰,
在石头上,我的精魂应该回首再看。
注释:
- 大岭:指高山,意指梅花的生长环境。
- 烟横:烟雾弥漫的样子,描绘了山中迷蒙的景象。
- 春逗:春天的气息轻轻逗留,指春天的温暖气息。
- 青衫短策:身穿青衫,手持短竹杖,形象简朴。
- 冷香:指梅花的香气,清冷而淡雅。
- 诗骨崚嶒:形容诗人的气质和风骨,坚韧而高洁。
- 前身:指过去的自己,诗人对自身的追溯。
- 精魂:指诗人的精神和灵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隐轩,近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抒情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诗人受邀前往庾岭探梅,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与对自身心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以清新婉约的笔调描绘了春天探梅的场景,开篇通过“烟横”和“寒枝”描绘了初春的清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诗中提到的“花开南北相先后”,不仅表现了梅花的时节特色,也反映了自然界的循序渐进。接下来提到“青衫短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从容与洒脱,仿佛在春光中漫步,去探寻那冷香四溢的梅花。
“冷香饱惹青衫袖”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的香气如同春风一般,轻轻地缠绕着诗人的衣袖,令人感受到那份清新与孤高。此时,诗人不仅在探寻梅花,更是在追寻自己的灵魂与诗心。
后半部分则充满了哲思,诗人自问“此来认得前身否”,不仅是在问自己对梅花的认知,也是在追溯自己的过去与身份。最后一句“精魂石上应回首”,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仿佛在提醒人们在追求的路上,常常要回首看看自己的初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生命与自我的深刻思考,营造了一种优雅而又略带孤独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岭烟横:描绘高山上烟雾缭绕的情景,象征着春日的气息。
- 寒枝春逗:寒冷的树枝上春天的气息依稀可见,暗示梅花的早春气息。
- 花开南北相先后:梅花在不同的地方时节不同,展现了自然的变化。
- 青衫短策去探梅:诗人身着青衫,手持短策,轻松而自在地去探寻梅花。
- 冷香饱惹青衫袖:梅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染上了诗人的衣袖,表达了梅香的清冷。
- 诗骨崚嶒,吟颜清瘦:诗人的气质高洁,外表瘦削,展现了他的诗人身份。
- 此来认得前身否:诗人在思考自己曾经的身份和经历。
- 拂衣试上最高峰:试图攀登高峰,象征追求理想与目标。
- 精魂石上应回首:在追求中,灵魂应当不忘回首看自己的初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香气比作清冷的气息,营造出孤高的意象。
- 拟人:春天的气息似乎在与寒枝互动,体现了自然的生动。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自我认知,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求灵感与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大岭:象征高远与追求。
- 梅花:象征坚韧与孤高,代表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青衫:代表诗人的身份与气质。
- 香气:象征情感的细腻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衫短策”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衣服和竹杖
B. 梅花的颜色
C. 春天的气候 -
“冷香饱惹青衫袖”中的“冷香”指的是什么? A. 梅花的香气
B. 冷空气
C. 春风 -
诗人自问“此来认得前身否”的意思是? A. 在探梅
B. 追忆自己的过去
C. 询问他人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梅花》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龚隐轩的《踏莎行》与王安石的《梅花》进行对比,前者更多表现个人的孤高与追求,后者则强调梅花的坚韧与高洁,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自然哲理。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龚隐轩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