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代人恨别》
时间: 2025-02-04 15:31: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凰台上忆吹箫 代人恨别
作者: 沈宜修 〔明代〕
好事多磨,重云掩月,晓风惊梦难留。
又一番春色,恼乱枝头。
湘浦佩沉波冷,花影里枉自凝眸。
添怊怅,燕来鸿去,锁尽闲愁。
休休。楚台已远,生惹得情深,何处忘忧。
叹幽怀几许,总付东流。
那更栏前芳草,萦人思恨满银钩。
空回首,从今风雨,两地悠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遇到的艰辛与失落。事情本该顺利,却因重云遮月,清晨的微风让梦境变得难以留存。又是一年春色,枝头的花似乎在乱舞,令人心烦。湘江的水冷冷地流淌,花影下我徒然凝视,增加了几分惆怅。燕子飞来,鸿雁飞去,所有的闲愁都被锁住了。停一停,楚台已远,情感愈发深厚,何处才能忘却忧愁呢?叹息着,内心的幽怀有多少,都随东流而去。更何况栏前的芳草,缠绕着我的思念与恨意。空回首,从今起,风雨交加,两地遥远,令人心伤。
注释
- 好事多磨:好事情往往经历许多波折。
- 重云掩月:厚重的云层遮住了明月,象征着美好事物的不可得。
- 晓风惊梦:清晨的微风惊醒了梦,暗指梦境的短暂与现实的苦涩。
- 湘浦:指湘江的水域,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
- 凝眸:凝视,专注地看着。
- 燕来鸿去:燕子飞来,鸿雁飞去,象征离别与相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宜修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常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诗风典雅,常涉及离愁别绪,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失去的惋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离别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色和自然景象,抒发了对离别的感慨与思念之情,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感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凤凰台上忆吹箫 代人恨别》是一首充满离愁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象,同时又蕴含着深深的忧伤与思念。诗的开头“好事多磨”便点明了主题,随即通过“重云掩月”的意象,展现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通过“湘浦佩沉波冷”和“花影里枉自凝眸”生动描绘出一种孤独的情感状态,仿佛在这静谧的春日中,所有的美好都被隔绝,留下的仅是对往昔的追忆与惆怅。
诗中“燕来鸿去,锁尽闲愁”的描写恰到好处,燕子与鸿雁的飞来飞去不仅象征着离别,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无常。再者,诗人用“楚台已远,生惹得情深,何处忘忧”来表达深情厚谊,却又因距离而倍感无奈,令人心生怅惘。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春日的景色与离别的情感交织,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情感的深邃。
最终,诗人以“空回首,从今风雨,两地悠悠”结尾,表现出对未来的不安与对过往的怀念,令读者心中亦感到一阵惆怅。整首诗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离愁别绪的无奈与美好事物的易逝,成为了经典的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好事多磨:意指美好的事情往往需要经历很多磨难。
- 重云掩月:暗示美好事物被遮蔽,无法触及。
- 晓风惊梦难留:晨风将美梦惊醒,寓意美好瞬间难以保存。
- 又一番春色,恼乱枝头:描绘春天的美丽,却因思绪烦乱而无法欣赏。
- 湘浦佩沉波冷:湘江的水波冷清,寓意孤独。
- 花影里枉自凝眸:在花影下无意凝视,增加惆怅。
- 添怊怅,燕来鸿去:燕子与鸿雁的飞来飞去,象征离别与思念。
- 锁尽闲愁:所有的无聊愁绪都被封锁。
- 楚台已远:楚台已远,心情愈深,感慨离别。
- 叹幽怀几许,总付东流:对内心情感的叹息,随时间而逝。
- 那更栏前芳草:栏杆前的芳草,暗示思念的缠绵。
- 空回首,从今风雨:回首过往,未来的风雨交加,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比作风雨,展现情感的复杂。
- 对仗:如“燕来鸿去”,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似乎也在感受到离愁的悲伤。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失去后的惆怅,表现出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凰台:象征着高雅与美好,暗示追求理想的地方。
- 晓风:代表清晨的清新与希望,但同时也带来梦醒的无奈。
- 湘浦:湘江的意象,常与思乡、离愁相关。
- 燕鸿:燕子与鸿雁象征着离别与相思,常出现在古诗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好事多磨”中的“磨”指的是什么?
- A. 磨难
- B. 磨光
- C. 磨粉
- D. 磨刀
-
诗中“晓风惊梦”的意思是什么?
- A. 晨风让梦更美
- B. 晨风让梦难以留存
- C. 晨风使梦更真实
- D. 晨风让梦易醒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与离愁
- C. 愤怒
- D. 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离愁,但更多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侧重于友情与离别的情感,描绘了更为宏大的场景。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于离别情感的表现各有千秋,但都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失落的共鸣。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