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言十咏 其四 郭公》
时间: 2025-01-27 03:28: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郭公古时亡国馀,姓名尚挂春秋书。
问其故国何丘墟,知善不用恶不除。
今人皆知笑亡郭,胸中亦自镜善恶。
不知山高正呼君,身是郭公犹未觉。
白话文翻译:
郭公是古代一个亡国的遗民,他的名字至今依然留在《春秋》这本史书里。有人问他故国如今成了什么样,知道善良的事不去做,恶劣的事情却未被消除。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位亡国的郭公,心中其实也在反思自己的善与恶。但他们却不知道,山高处正有人在呼唤他们,而自己身上正是那位郭公,却仍然没有觉悟。
注释:
- 郭公:指古代的郭国,寓意亡国的余民,强调历史的遗留与反思。
- 丘墟:指故国的废墟,表示郭国已经没落。
- 善不用恶不除:善良的行为不去做,邪恶的行为却没有受到惩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 胸中亦自镜善恶:人们内心其实也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辨别是非。
- 山高正呼君:隐喻一种超越的境界,暗示人们应该觉醒。
典故解析:
- 春秋:指《春秋》这部史书,记录了鲁国的历史,同时也象征着历史的教训。
- 亡国:反映了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兴衰,寓意借古讽今。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作品常以历史为背景,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批判。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借古讽今,提醒人们要正视自身的品德与行为。
诗歌鉴赏:
《郭公》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与自身处境的自省。通过对郭公的描写,诗人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警醒当代人要正视自己的良知与道德。诗中提出的“知善不用恶不除”直指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与对自身行为的反思。通过“山高正呼君”这一形象,诗人引导读者思考自我与历史的关系,激发出一种呼唤觉醒的力量。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也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令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郭公古时亡国馀”:引入郭公的历史背景,暗示其身份。
- “姓名尚挂春秋书”:强调郭公的历史地位,虽亡国但仍有名。
- “问其故国何丘墟”:提问故国的现状,象征对历史的探讨。
- “知善不用恶不除”:揭示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
- “今人皆知笑亡郭”:指出现代人对亡国者的嘲笑,却未自省。
- “胸中亦自镜善恶”:强调人心中其实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 “不知山高正呼君”:暗示一种超越的觉醒与反思。
-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的对比,揭示道德与历史的关系。
- 象征:郭公象征亡国者,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道德价值。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郭公的历史为引子,探讨了个人道德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强调历史的教训对当代人的警示作用。
意象分析:
- 郭公:象征亡国的遗民,历史的痛苦与教训。
- 丘墟:代表曾经繁荣的国土,如今已成废墟,寓意兴衰无常。
- 镜:象征自省与反思,呼唤人们内心的良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郭公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亡国者
b. 皇帝
c. 文人 -
“知善不用恶不除”这句的意思是: a. 善良的行为被赞美
b. 不做善事而放任恶行
c. 恶行得到惩罚 -
“山高正呼君”暗示什么? a. 高山的美丽
b. 对自我的觉醒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 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姚勉的《郭公》均涉及对历史的反思,但《登鹳雀楼》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郭公》则更关注人性的道德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编辑:李白
- 《诗词鉴赏》,作者:张华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郭公》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