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进士治知临淮》

时间: 2025-01-10 22:33:10

千里长淮绕县东,两城佳气往来通。

封移旧地同周镐,世有遗恩比汉丰。

今日兵戈皆耒耜,当时父老更儿童。

循良合是升平事,要录书生抚字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里长淮绕县东,两城佳气往来通。封移旧地同周镐,世有遗恩比汉丰。今日兵戈皆耒耜,当时父老更儿童。循良合是升平事,要录书生抚字功。

白话文翻译:

长长的淮河环绕着县城的东边,两座城市的吉祥气息相互流通。封地迁移到旧地如同周朝的镐京,世代留下的恩泽可以与汉朝的丰功伟绩相比。如今战乱已平,兵器变成了农具,那时的父老乡亲如今已变成了儿童。遵循良好的治理应该是太平盛世的事情,重要的是记录下书生在安抚百姓方面的功绩。

注释:

  • 千里长淮:指淮河,因其流经地域广阔,故称“千里”。
  • 两城佳气:指两座城市之间的吉祥气息。
  • 封移旧地:指封地迁移到旧地。
  • 周镐:周朝的都城镐京,此处比喻封地的迁移。
  • 遗恩:留下的恩泽。
  • 汉丰:汉朝的丰功伟绩。
  • 兵戈皆耒耜:兵器变成了农具,比喻战乱结束,社会安定。
  • 循良:遵循良好的治理。
  • 升平事:太平盛世的事情。
  • 抚字功:安抚百姓的功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湖广长沙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是明代中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此诗是李东阳为送别孙进士赴任临淮而作,表达了对孙进士的期望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中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诗人通过对孙进士赴任临淮的送别,寄托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良好治理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淮河环绕县城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景象。诗中“两城佳气往来通”一句,既表达了地理上的联系,也隐喻了人文上的交流与和谐。后文通过对封地迁移和世代恩泽的比喻,强调了历史的延续和恩泽的传承。最后,诗人通过对兵戈变耒耜的描述,表达了对战乱结束、社会安定的喜悦,以及对良好治理和太平盛世的深切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里长淮绕县东:描绘了淮河环绕县城的壮阔景象,寓意着自然的恩泽和地理的优势。
  2. 两城佳气往来通:通过“佳气”一词,表达了城市间的和谐与交流。
  3. 封移旧地同周镐:用周朝镐京的典故,比喻封地的迁移,强调了历史的延续。
  4. 世有遗恩比汉丰:通过汉朝的丰功伟绩,强调了世代恩泽的传承。
  5. 今日兵戈皆耒耜:兵器变成农具,象征战乱结束,社会安定。
  6. 当时父老更儿童:时间流逝,人事变迁,表达了历史的沧桑感。
  7. 循良合是升平事:强调良好治理是太平盛世的基础。
  8. 要录书生抚字功:强调记录书生在安抚百姓方面的功绩,体现了对文治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封移旧地同周镐”,“世有遗恩比汉丰”,通过历史典故进行比喻,增强了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 对仗:如“千里长淮绕县东,两城佳气往来通”,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的描绘,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良好治理的期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安定和文治的重视。

意象分析:

  • 千里长淮:象征自然的恩泽和地理的优势。
  • 两城佳气:象征城市间的和谐与交流。
  • 封移旧地:象征历史的延续和恩泽的传承。
  • 兵戈皆耒耜:象征战乱结束,社会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里长淮绕县东”中的“长淮”指的是什么? A. 长江 B. 淮河 C. 黄河
  2. “封移旧地同周镐”中的“周镐”是指什么? A. 周朝的都城 B. 镐京 C. 周朝的封地
  3. “今日兵戈皆耒耜”中的“耒耜”是指什么? A. 兵器 B. 农具 C. 工具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 王维《送别》:通过对送别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对比:

  • 李东阳此诗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但李诗更多地强调了文治和良好治理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东阳诗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明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东阳诗歌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