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都宪谒黟国公祠韵》

时间: 2025-01-10 21:52:24

将坛三世仰先登,庙祀中朝睹载兴。

宾馆久辞朱履客,影堂时扫白头僧。

楼中旧匣藏秋剑,河上行旌见夜灯。

犹有姓名传吏卒,勋劳不愧史官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坛三世仰先登,庙祀中朝睹载兴。宾馆久辞朱履客,影堂时扫白头僧。楼中旧匣藏秋剑,河上行旌见夜灯。犹有姓名传吏卒,勋劳不愧史官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先祖功勋的敬仰和对家族荣耀的怀念。诗中提到将坛三代人的功绩被后人仰望,庙宇祭祀中见证了家族的兴盛。宾馆中不再有穿着朱履的贵客,而影堂里常有白发老僧打扫。楼中旧匣藏着秋天的剑,河上行驶的旌旗在夜晚灯光下可见。尽管时代变迁,但家族的姓名仍被吏卒传颂,其功勋无愧于史官的记载。

注释

字词注释:

  • 将坛: 指军事将领的坛位,这里指家族中的军事将领。
  • 三世: 三代人。
  • 庙祀: 庙宇中的祭祀。
  • 中朝: 朝廷。
  • 朱履客: 穿着朱红色鞋子的贵客,指高官显贵。
  • 影堂: 供奉祖先画像的房间。
  • 白头僧: 年老的僧人。
  • 秋剑: 指古剑,象征武力和历史。
  • 行旌: 行驶中的旌旗。
  • 夜灯: 夜晚的灯光。
  • 吏卒: 官吏和士兵。
  • 史官称: 史官的记载和评价。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具体典故,但整体表达了对家族历史和功勋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吉水人。他是明代中期的重要文学家,尤以诗文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和张都宪一同谒拜黟国公祠时所作,表达了对黟国公家族历史和功勋的敬仰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黟国公家族历史和功勋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族荣耀的怀念和对先祖功绩的敬仰。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将坛三世”、“庙祀中朝”、“楼中旧匣藏秋剑”等,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历史悠久、功勋卓著的家族形象。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如“宾馆久辞朱履客”、“影堂时扫白头僧”,表达了家族荣耀虽在,但时代已变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东阳的文学才华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将坛三世仰先登:表达了对家族三代将领功绩的敬仰。
  2. 庙祀中朝睹载兴:庙宇祭祀中见证了家族的兴盛。
  3. 宾馆久辞朱履客:宾馆中不再有穿着朱履的贵客,暗示时代变迁。
  4. 影堂时扫白头僧:影堂里常有白发老僧打扫,象征家族历史的延续。
  5. 楼中旧匣藏秋剑:楼中旧匣藏着秋天的剑,象征家族的武力和历史。
  6. 河上行旌见夜灯:河上行驶的旌旗在夜晚灯光下可见,象征家族的荣耀。
  7. 犹有姓名传吏卒:尽管时代变迁,但家族的姓名仍被吏卒传颂。
  8. 勋劳不愧史官称:家族的功勋无愧于史官的记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将坛三世”与“庙祀中朝”,“宾馆久辞”与“影堂时扫”。
  • 象征:如“秋剑”象征武力和历史,“夜灯”象征家族的荣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家族历史和功勋的敬仰,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家族的荣耀和历史的厚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将坛三世:象征家族的军事功绩。
  • 庙祀中朝:象征家族的祭祀和荣耀。
  • 朱履客:象征高官显贵。
  • 白头僧:象征家族历史的延续。
  • 秋剑:象征武力和历史。
  • 夜灯:象征家族的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将坛三世”指的是什么? A. 三代将领的坛位 B. 三代文官的坛位 C. 三代商人的坛位 D. 三代农民的坛位

  2. 诗中的“秋剑”象征什么? A. 武力 B. 和平 C. 财富 D. 智慧

  3. 诗中的“夜灯”象征什么? A. 家族的荣耀 B. 家族的衰落 C. 家族的财富 D. 家族的智慧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黟国公祠》:与该诗主题相近,表达对黟国公家族的敬仰。
  •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作品,通过登楼远望,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和张都宪谒黟国公祠韵》与《黟国公祠》: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黟国公家族的敬仰,但前者更注重对家族历史和功勋的描绘,后者则更侧重于对家族荣耀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东阳的多首诗作,可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 《明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东阳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