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端叔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34:28

束发闻至道,荣辱久齐观。

中年婴世故,已复傲忧患。

閒居虽荒寂,几杖颇清晏。

悠悠閒晷景,草草贫寝饭。

狂言无为发,浊酒醉自劝。

与君通家旧,迩者颇屡见。

相望岂示远,数舍隔异县。

吾人师佛祖,妙旨得忍粲。

敛藏避世俗,未免逢侮讪。

坐令鬓垂雪,犹把从事版。

尺书每见警,妙语珠在贯。

复君进明德,同遂丘壑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束发闻至道,荣辱久齐观。中年婴世故,已复傲忧患。閒居虽荒寂,几杖颇清晏。悠悠閒晷景,草草贫寝饭。狂言无为发,浊酒醉自劝。与君通家旧,迩者颇屡见。相望岂示远,数舍隔异县。吾人师佛祖,妙旨得忍粲。敛藏避世俗,未免逢侮讪。坐令鬓垂雪,犹把从事版。尺书每见警,妙语珠在贯。复君进明德,同遂丘壑愿。

白话文翻译:

从小听说至高的道理,长久以来对荣辱已能平等看待。中年时遭遇世事变迁,却依然傲视忧患。闲居虽显荒凉寂静,但几杖之间颇感清静安宁。悠闲地度过时光,简朴地解决饮食。狂放的言语不再发出,浊酒醉后自我劝慰。与您家族有旧交,近来常有见面。相望虽不远,却因数县之隔而显得遥远。我们师从佛祖,领悟妙理,忍耐嘲笑。隐藏自己,避开世俗,仍难免遇到侮辱和讥讽。使得鬓发如雪,仍执着于从事的版图。每次收到您的书信都感到警醒,其中的妙语如珠连贯。愿您进一步修养明德,共同实现隐居山林的愿望。

注释:

  • 束发:指年轻时。
  • 至道:最高的道理或哲学。
  • 荣辱久齐观:长久以来对荣辱有平等的看法。
  • 婴世故:遭遇世事变迁。
  • 傲忧患:傲视忧患,不以为意。
  • 閒居:闲居。
  • 几杖:指家具。
  • 清晏:清静安宁。
  • 悠悠閒晷景:悠闲地度过时光。
  • 草草贫寝饭:简朴地解决饮食。
  • 狂言无为发:不再发出狂放的言语。
  • 浊酒醉自劝:浊酒醉后自我劝慰。
  • 通家旧:家族有旧交。
  • 迩者颇屡见:近来常有见面。
  • 相望岂示远:相望虽不远。
  • 数舍隔异县:因数县之隔而显得遥远。
  • 师佛祖:师从佛祖。
  • 妙旨得忍粲:领悟妙理,忍耐嘲笑。
  • 敛藏避世俗:隐藏自己,避开世俗。
  • 未免逢侮讪:仍难免遇到侮辱和讥讽。
  • 坐令鬓垂雪:使得鬓发如雪。
  • 犹把从事版:仍执着于从事的版图。
  • 尺书每见警:每次收到书信都感到警醒。
  • 妙语珠在贯:其中的妙语如珠连贯。
  • 复君进明德:愿您进一步修养明德。
  • 同遂丘壑愿:共同实现隐居山林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是写给李端叔的,表达了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耒中年时期,当时他已对荣辱有深刻的认识,并在闲居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诗中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张耒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束发闻至道,荣辱久齐观”表明他从小就对荣辱有深刻的认识,而“中年婴世故,已复傲忧患”则显示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在闲居中,他寻求心灵的宁静,“閒居虽荒寂,几杖颇清晏”,并通过“狂言无为发,浊酒醉自劝”来表达对世俗的超脱。诗的结尾,他向友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复君进明德,同遂丘壑愿”,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束发闻至道,荣辱久齐观:从小听说至高的道理,长久以来对荣辱已能平等看待。
  2. 中年婴世故,已复傲忧患:中年时遭遇世事变迁,却依然傲视忧患。
  3. 閒居虽荒寂,几杖颇清晏:闲居虽显荒凉寂静,但几杖之间颇感清静安宁。
  4. 悠悠閒晷景,草草贫寝饭:悠闲地度过时光,简朴地解决饮食。
  5. 狂言无为发,浊酒醉自劝:不再发出狂放的言语,浊酒醉后自我劝慰。
  6. 与君通家旧,迩者颇屡见:与您家族有旧交,近来常有见面。
  7. 相望岂示远,数舍隔异县:相望虽不远,却因数县之隔而显得遥远。
  8. 吾人师佛祖,妙旨得忍粲:我们师从佛祖,领悟妙理,忍耐嘲笑。
  9. 敛藏避世俗,未免逢侮讪:隐藏自己,避开世俗,仍难免遇到侮辱和讥讽。
  10. 坐令鬓垂雪,犹把从事版:使得鬓发如雪,仍执着于从事的版图。
  11. 尺书每见警,妙语珠在贯:每次收到您的书信都感到警醒,其中的妙语如珠连贯。
  12. 复君进明德,同遂丘壑愿:愿您进一步修养明德,共同实现隐居山林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束发闻至道,荣辱久齐观”中的“束发”与“荣辱”,“闻至道”与“久齐观”形成对仗。
  • 比喻:如“妙语珠在贯”中的“妙语”比作“珠”,形容其连贯而珍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描述自己对荣辱的平等看待、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以及在闲居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诗人展现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友人的思念。诗的结尾,他向友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束发:年轻时的象征。
  • 至道:最高的道理或哲学。
  • 荣辱:人生的得失。
  • 中年婴世故:中年时遭遇世事变迁。
  • 傲忧患:傲视忧患,不以为意。
  • 閒居:闲居。
  • 几杖:指家具。
  • 清晏:清静安宁。
  • 悠悠閒晷景:悠闲地度过时光。
  • 草草贫寝饭:简朴地解决饮食。
  • 狂言无为发:不再发出狂放的言语。
  • 浊酒醉自劝:浊酒醉后自我劝慰。
  • 通家旧:家族有旧交。
  • 迩者颇屡见:近来常有见面。
  • 相望岂示远:相望虽不远。
  • 数舍隔异县:因数县之隔而显得遥远。
  • 师佛祖:师从佛祖。
  • 妙旨得忍粲:领悟妙理,忍耐嘲笑。
  • 敛藏避世俗:隐藏自己,避开世俗。
  • 未免逢侮讪:仍难免遇到侮辱和讥讽。
  • 坐令鬓垂雪:使得鬓发如雪。
  • 犹把从事版:仍执着于从事的版图。
  • 尺书每见警:每次收到书信都感到警醒。
  • 妙语珠在贯:其中的妙语如珠连贯。
  • 复君进明德:愿您进一步修养明德。
  • 同遂丘壑愿:共同实现隐居山林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耒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态度? A. 荣辱 B. 忧患 C. 世俗 D. 隐居生活

  2. 诗中的“束发闻至道”指的是什么? A. 年轻时听说最高的道理 B. 中年时遭遇世事变迁 C. 闲居中的清静安宁 D. 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 诗中的“妙语珠在贯”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仗 C. 拟人 D. 排比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寄李端叔二首 其一》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张耒的诗更多地展现了

相关诗句

束发闻至道,荣辱久齐观。下一句是什么

中年婴世故,已复傲忧患。上一句是什么

中年婴世故,已复傲忧患。下一句是什么

閒居虽荒寂,几杖颇清晏。上一句是什么

閒居虽荒寂,几杖颇清晏。下一句是什么

悠悠閒晷景,草草贫寝饭。上一句是什么

悠悠閒晷景,草草贫寝饭。下一句是什么

狂言无为发,浊酒醉自劝。上一句是什么

狂言无为发,浊酒醉自劝。下一句是什么

与君通家旧,迩者颇屡见。上一句是什么

与君通家旧,迩者颇屡见。下一句是什么

相望岂示远,数舍隔异县。上一句是什么

相望岂示远,数舍隔异县。下一句是什么

吾人师佛祖,妙旨得忍粲。上一句是什么

吾人师佛祖,妙旨得忍粲。下一句是什么

敛藏避世俗,未免逢侮讪。上一句是什么

敛藏避世俗,未免逢侮讪。下一句是什么

坐令鬓垂雪,犹把从事版。上一句是什么

束发闻至道,下一句是什么

荣辱久齐观。上一句是什么

荣辱久齐观。下一句是什么

中年婴世故,上一句是什么

中年婴世故,下一句是什么

已复傲忧患。上一句是什么

已复傲忧患。下一句是什么

閒居虽荒寂,上一句是什么

閒居虽荒寂,下一句是什么

几杖颇清晏。上一句是什么

几杖颇清晏。下一句是什么

悠悠閒晷景,上一句是什么

悠悠閒晷景,下一句是什么

草草贫寝饭。上一句是什么

草草贫寝饭。下一句是什么

狂言无为发,上一句是什么

狂言无为发,下一句是什么

浊酒醉自劝。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