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寄》
时间: 2025-05-28 20:58:04
宛丘之别今五年,汴上留连才一日。
残生飘泊客东南,忧患侵陵心若失。
先生神貌独宛然,但觉岩岩瘦而实。
有如霜露入秋山,扫除繁蔚峰峦出。
自言近读养生书,颇学仙人饵芝术。
披寻图诀得茯苓,云是松间千岁物。
屑而为食可不饥,功成在久非仓卒。
上侔金石免毒裂,下比草木为强崛。
涓涓漱纳白玉津,链以真元纳之骨。
神仙自是人不知,岂为难求废其术。
我闻公说心独嗟,欲问太虚穷恍惚。
奈何不使被金朱,乃俾枯槁思岩窟。
又观世事不可常,倚伏谁能定于一。
终身轩冕亦何赖,况有朝升而暮黜。
何如端坐养形骸,寿考康宁无夭屈。
乃知岂即非良图,却笑儿曹嗜糠籺。
青衫弟子昔受经,赋分羁穷少伦匹。
自知无命作公卿,颇亦有心穷老佛。
但思饱暖愿即已,妄意功名心实不。
终期策杖从公游,更乞灵丸救衰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寄 张耒 〔宋代〕
宛丘之别今五年,汴上留连才一日。残生飘泊客东南,忧患侵陵心若失。先生神貌独宛然,但觉岩岩瘦而实。有如霜露入秋山,扫除繁蔚峰峦出。自言近读养生书,颇学仙人饵芝术。披寻图诀得茯苓,云是松间千岁物。屑而为食可不饥,功成在久非仓卒。上侔金石免毒裂,下比草木为强崛。涓涓漱纳白玉津,链以真元纳之骨。神仙自是人不知,岂为难求废其术。我闻公说心独嗟,欲问太虚穷恍惚。奈何不使被金朱,乃俾枯槁思岩窟。又观世事不可常,倚伏谁能定于一。终身轩冕亦何赖,况有朝升而暮黜。何如端坐养形骸,寿考康宁无夭屈。乃知岂即非良图,却笑儿曹嗜糠籺。青衫弟子昔受经,赋分羁穷少伦匹。自知无命作公卿,颇亦有心穷老佛。但思饱暖愿即已,妄意功名心实不。终期策杖从公游,更乞灵丸救衰疾。
白话文翻译
自从在宛丘分别至今已有五年,在汴上停留仅一日。我这残生漂泊在东南,忧患不断侵袭,心情如同失落。先生的神貌依旧如故,只是显得瘦削而坚实。如同秋天的霜露侵入山中,扫除了繁茂,山峰和山峦显露出来。他自言最近在读养生书,学习仙人食用灵芝和术。翻阅图诀找到了茯苓,据说是在松间生长千年的宝物。研磨成粉食用可以不饿,成功在于长久而非仓促。上可比金石免受毒害,下比草木更为坚强。细细地漱口吸纳白玉般的津液,以真元炼入骨髓。神仙之事本是人所不知,岂会因为难以追求而废弃其术。我听先生这么说,心中独自感叹,想要探究太虚的深奥。为何不让我披上金朱,却让我在岩窟中枯槁思索。又观察世事无常,谁能确定其变化。终身享受高官厚禄又有何用,何况还有朝升暮降的变幻。不如端坐养身,追求长寿和安宁,免受夭折之苦。于是知道这并非不良的图谋,反而嘲笑那些贪恋粗粮的人。我这青衫弟子昔日受教,命运多舛,少有匹敌。自知无命成为公卿,也颇有心向佛门。只愿温饱即满足,对功名并无妄想。最终希望能拄杖随先生游历,再乞求灵药救治衰老之疾。
注释
- 宛丘:地名,指诗人与某人分别的地方。
- 汴上:指汴京,即今河南开封。
- 残生:指诗人自己的余生。
- 侵陵:侵袭,伤害。
- 岩岩:形容瘦削而坚实。
- 霜露入秋山:比喻清除了繁杂,显露出本质。
- 饵芝术:食用灵芝和术,古代认为有养生之效。
- 茯苓:一种药材,古人认为有延年益寿之效。
- 金石:比喻坚固不坏。
- 白玉津:比喻纯净的津液。
- 太虚:指宇宙的深奥之处。
- 金朱:指华丽的服饰。
- 轩冕:指高官厚禄。
- 糠籺:指粗粮。
- 青衫弟子:指诗人自己。
- 赋分:指命运。
- 穷老佛:指追求佛理。
- 灵丸:指灵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漂泊东南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养生和仙道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诗人以“宛丘之别”和“汴上留连”为起点,回忆了与友人的分别和短暂的相聚,进而抒发了自己漂泊东南、忧患缠身的苦闷心情。诗人通过对友人神貌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养生和仙道的向往,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宛丘之别今五年:诗人回忆与友人在宛丘的分别,至今已有五年。
- 汴上留连才一日:在汴京停留仅一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残生飘泊客东南:诗人自述余生漂泊在东南,生活艰辛。
- 忧患侵陵心若失:忧患不断侵袭,心情如同失落。
- 先生神貌独宛然:友人的神貌依旧如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
- 但觉岩岩瘦而实:形容友人瘦削而坚实,比喻友人的精神状态。
- 有如霜露入秋山:比喻清除了繁杂,显露出本质。
- 扫除繁蔚峰峦出:山峰和山峦显露出来,比喻友人的精神风貌。
- 自言近读养生书:友人自述最近在读养生书,学习仙人食用灵芝和术。
- 颇学仙人饵芝术:学习仙人食用灵芝和术,表达了对养生和仙道的向往。
- 披寻图诀得茯苓:翻阅图诀找到了茯苓,据说是在松间生长千年的宝物。
- 云是松间千岁物:茯苓被认为是松间生长千年的宝物,表达了对长寿的向往。
- 屑而为食可不饥:研磨成粉食用可以不饿,比喻养生的效果。
- 功成在久非仓卒:成功在于长久而非仓促,表达了对养生之道的理解。
- 上侔金石免毒裂:上可比金石免受毒害,比喻养生的效果。
- 下比草木为强崛:下比草木更为坚强,比喻养生的效果。
- 涓涓漱纳白玉津:细细地漱口吸纳白玉般的津液,比喻养生的方法。
- 链以真元纳之骨:以真元炼入骨髓,比喻养生的效果。
- 神仙自是人不知:神仙之事本是人所不知,表达了对仙道的向往。
- 岂为难求废其术:岂会因为难以追求而废弃其术,表达了对仙道的坚持。
- 我闻公说心独嗟:我听先生这么说,心中独自感叹,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
- 欲问太虚穷恍惚:想要探究太虚的深奥,表达了对仙道的向往。
- 奈何不使被金朱:为何不让我披上金朱,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乃俾枯槁思岩窟:却让我在岩窟中枯槁思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又观世事不可常:又观察世事无常,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倚伏谁能定于一:谁能确定其变化,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终身轩冕亦何赖:终身享受高官厚禄又有何用,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况有朝升而暮黜:何况还有朝升暮降的变幻,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何如端坐养形骸:不如端坐养身,表达了对养生之道的向往。
- 寿考康宁无夭屈:追求长寿和安宁,免受夭折之苦,表达了对养生之道的向往。
- 乃知岂即非良图:于是知道这并非不良的图谋,表达了对养生之道的理解。
- 却笑儿曹嗜糠籺:反而嘲笑那些贪恋粗粮的人,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青衫弟子昔受经:我这青衫弟子昔日受教,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
- 赋分羁穷少伦匹:命运多舛,少有匹敌,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
- 自知无命作公卿:自知无命成为公卿,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颇亦有心穷老佛:也颇有心向佛门,表达了对佛理的向往。
- 但思饱暖愿即已:只愿温饱即满足,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 妄意功名心实不:对功名并无妄想,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 终期策杖从公游:最终希望能拄杖随先生游历,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
- 更乞灵丸救衰疾:再乞求灵药救治衰老之疾,表达了对养生之道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有如霜露入秋山”、“上侔金石免毒裂”等,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对仗:如“宛丘之别今五年,汴上留连才一日”、“残生飘泊客东南,忧患侵陵心若失”等,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拟人:如“忧患侵陵心若失”、“先生神貌独宛然”等,通过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特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养生和仙道的向往。诗人通过对友人的描绘和对养生之道的探讨,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宛丘:地名,指诗人与某人分别的地方,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汴上:指汴京,即今河南开封,象征着诗人的漂泊和停留。
- 残生:指诗人自己的余生,象征着诗人的艰辛和无奈。
- 忧患:指诗人的忧虑和困扰,象征着诗人的苦闷和失落。
- 岩岩:形容瘦削而坚实,比喻友人的精神状态。
- 霜露入秋山:比喻清除了繁杂,显露出本质,象征着诗人的心境。
- 饵芝术:食用灵芝和术,象征着养生和仙道。
- 茯苓:一种药材,古人认为有延年益寿之效,象征着长寿和健康。
- 金石:比喻坚固不坏,象征着养生的效果。
- 白玉津:比喻纯净的津液,象征着养生的方法。
- 太虚:指宇宙的深奥之处,象征着仙道的深奥。
- 金朱:指华丽的服饰,象征着现实生活的不满。
- 轩冕:指高官厚禄,象征着现实生活的不满。
- 糠籺:指粗粮,象征着现实生活的不满。
- 青衫弟子:指诗人自己,象征着诗人的身份和命运。
- 赋分:指命运,象征着诗人的无奈和感慨。
- 穷老佛:指追求佛理,象征着诗人的精神追求。
- 灵丸:指灵药,象征着养生和仙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诗中提到的“宛丘”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书名 D. 药名
-
诗人自述“残生飘泊客东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虑 C. 平静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茯苓”是什么? A. 药材 B. 食物 C. 服饰 D. 乐器
-
诗人对友人的神貌描述为“岩岩瘦而实”,这里的“岩岩”是什么意思? A. 瘦削 B. 坚实 C. 高大 D. 柔软
-
诗中提到的“饵芝术”是指什么? A. 食用灵芝和术 B. 制作灵芝和术 C. 研究灵芝和术 D. 买卖灵芝和术
答案:
- A
- B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黄庭坚《寄黄几复》: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再寄》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养生和仙道的向往,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代表作,对宋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 《张耒诗集》: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对其诗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