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1:40:23

岂为一身惜,将如时事何。

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

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

《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为一身惜,将如时事何。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

白话文翻译: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而惋惜,面对时局又将如何应对?虽然只是细微的准备,却能像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军队因突如其来的箭矢而惊慌,人们却能讨论如何停止战争。诵读《华严经》中的千偈,是否真的能降伏狂妄的魔障?

注释: 字词注释:

  • 岂为一身惜:岂,难道;一身,指个人。
  • 将如时事何:将,面对;时事,当前的局势。
  • 绸缪空牖户:绸缪,细致的准备;空牖户,比喻微小的防御措施。
  • 涓滴已江河:涓滴,细小的水流;比喻小事情积累成大影响。
  • 军尽惊飞镝:飞镝,飞箭;指军队因突如其来的攻击而惊慌。
  • 人能议止戈:止戈,停止战争;指人们能够讨论和平解决问题。
  • 华严诵千偈:华严,佛教经典《华严经》;千偈,指经文中的众多偈颂。
  • 信否伏狂魔:伏,降伏;狂魔,比喻狂妄的障碍。

典故解析:

  • 华严诵千偈:《华严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的偈颂被认为具有深奥的哲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涤楼,晚号戒庵居士,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因主持禁烟和抵抗英国侵略而闻名。他的诗歌多反映时事,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林则徐在面对国家危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林则徐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句“岂为一身惜”表明他不仅仅关心个人得失,更关心国家的命运。接下来的“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用比喻手法,说明即使是微小的准备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后两句“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最后提到《华严经》,暗示通过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和挑战。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林则徐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提出问题,表明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 第二句用比喻说明细微的准备也能产生重大影响。
  • 第三句描绘战争的突然和军队的惊慌。
  • 第四句表达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讨论。
  • 最后两句通过佛教经典来探讨精神力量的作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中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小事情的积累效应。
  • 对仗:如“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通过精神力量和细致准备来应对时局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绸缪空牖户:象征细致的准备。
  • 涓滴已江河:象征小事情的积累效应。
  • 军尽惊飞镝:象征战争的突然和残酷。
  • 华严诵千偈:象征精神力量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绸缪空牖户”中的“绸缪”是什么意思? A. 细致的准备 B. 空洞的防御 C. 突然的攻击 D. 无用的努力

  2. 诗中“涓滴已江河”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华严诵千偈”中的“华严”指的是什么? A. 佛教经典 B. 道教经典 C. 儒家经典 D. 文学作品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林则徐的其他诗作,如《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林则徐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