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目·万笏尖中路》
时间: 2025-01-11 06:03: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白话文翻译
在万笏尖的山路上,道路渐渐形成,从远处看去像是被削平的,近看却还是平坦的。不知道自己是否与诸天相连,却惊讶地发现云朵似乎是从下界升起的。飞瀑如同拖着千山万壑的雨水,斜阳则先照亮了一座山峰的晴朗。眼前的群山看起来都很小,像是一群未被命名的儿孙排列着。
注释
- 万笏尖:指高耸的山峰,形状像笏板。
- 诸天:佛教用语,指众多的天界。
- 下界:指人间。
- 飞瀑:指瀑布。
- 千嶂:形容山峰众多。
- 斜阳:指夕阳。
- 儿孙:比喻群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涤生,晚号竺坞,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他以禁烟和抵抗英国侵略而闻名,是近代中国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登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山峰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内心感受。诗中“万笏尖中路渐成”一句,既描绘了山路的险峻,又暗示了人生的艰难。“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神秘感和对人生境界的向往。后两句通过对飞瀑和斜阳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无常。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笏尖中路渐成:描绘山路的形成,比喻人生的道路逐渐清晰。
- 远看如削近还平:远看山峰险峻,近看却平坦,比喻事物的表象与实际的差异。
- 不知身与诸天接:表达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不可及的感慨。
- 却讶云从下界生:惊讶于云朵从人间升起,象征对平凡事物的重新认识。
- 飞瀑正拖千嶂雨:描绘瀑布的壮观,比喻自然的伟力。
- 斜阳先放一峰晴:夕阳照亮一座山峰,象征希望和光明。
- 眼前直觉群山小:眼前的群山显得渺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罗列儿孙未得名:群山像未命名的儿孙,比喻自然的无垠和人生的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笏尖”比喻山峰的形状,“儿孙”比喻群山。
- 拟人:如“云从下界生”赋予云朵以生命。
- 对仗:如“远看如削近还平”中的对仗结构。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无常,以及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平凡事物的重新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笏尖:高耸的山峰,象征高远和险峻。
- 诸天:众多的天界,象征高远的境界。
- 下界:人间,象征平凡和现实。
- 飞瀑:瀑布,象征自然的伟力和生命的活力。
- 斜阳:夕阳,象征希望和光明。
- 儿孙:群山,象征自然的无垠和人生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笏尖”指的是什么? A. 山峰 B. 道路 C. 云朵 D. 瀑布
-
“不知身与诸天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惊讶 B. 敬畏 C. 向往 D. 无奈
-
“飞瀑正拖千嶂雨”中的“飞瀑”象征什么? A. 自然的伟力 B. 人生的艰难 C. 希望和光明 D. 平凡和现实
答案: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诗词对比:
- 林则徐的《即目·万笏尖中路》与杜甫的《望岳》都描绘了山峰的壮丽景色,但林则徐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林则徐诗集》:收录了林则徐的众多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