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0:59:19

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

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

扬沙翰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二首 其一 林则徐 〔清代〕

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 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 扬沙翰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白话文翻译

与您一同经历风雨,虽在边塞仍希望能促膝长谈。 将来若与韩非同传,我必感惭愧;如今与弥勒同龛,我亦感欣慰。 在沙尘飞扬的瀚海中行走,仍感滞留;在雪地中的帐篷里,早已熟悉那种滋味。 知道您胸怀宽广,能达观处世,只担心战火照亮江南。

注释

  • 靳从骖:指跟随、同行。
  • 绝塞:边塞。
  • 促膝谈:面对面亲密交谈。
  •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此处指与伟人并列感到惭愧。
  • 弥勒:佛教中的未来佛,此处指与弥勒同龛,意指与高僧同列。
  • 翰海:指沙漠。
  • 啮雪穹庐:在雪地中的帐篷里生活。
  • 旷怀:宽广的胸怀。
  • 作达:达观处世。
  • 烽火照江南:指战火蔓延到江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涤生,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曾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因禁烟运动闻名于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林则徐被贬至新疆伊犁期间,收到前辈嶰筠的来信后所作。诗中表达了与前辈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林则徐在边塞的孤独与对前辈的思念,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扬沙翰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描绘了边塞艰苦的生活环境,而“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则展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对战乱的担忧。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林则徐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与公踪迹靳从骖:与您一同经历风雨,同行。
  2. 绝塞仍期促膝谈:虽在边塞仍希望能促膝长谈。
  3. 他日韩非惭共传:将来若与韩非同传,我必感惭愧。
  4. 即今弥勒笑同龛:如今与弥勒同龛,我亦感欣慰。
  5. 扬沙翰海行犹滞:在沙尘飞扬的瀚海中行走,仍感滞留。
  6. 啮雪穹庐味早谙:在雪地中的帐篷里,早已熟悉那种滋味。
  7. 知是旷怀能作达:知道您胸怀宽广,能达观处世。
  8. 只愁烽火照江南:只担心战火照亮江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扬沙翰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比喻:如“他日韩非惭共传”中的比喻,表达了对与伟人并列的惭愧。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林则徐在边塞的孤独与对前辈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扬沙翰海:沙漠中的沙尘飞扬,象征边塞的艰苦环境。
  • 啮雪穹庐:在雪地中的帐篷里生活,象征边塞生活的艰辛。
  • 烽火照江南:战火蔓延到江南,象征国家的不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扬沙翰海行犹滞”描绘了什么环境? A. 江南水乡 B. 沙漠边塞 C. 繁华都市 D. 高山峻岭

  2. “他日韩非惭共传”中的“韩非”是指谁? A. 唐代诗人 B.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C. 宋代文学家 D. 明代思想家

  3. 诗中“只愁烽火照江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江南美景的喜爱 B. 对战乱的担忧 C. 对边塞生活的满足 D. 对前辈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林则徐的其他边塞诗作,如《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诗词对比

  • 与唐代边塞诗如王昌龄的《出塞》对比,分析不同朝代边塞诗的异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林则徐全集》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

以上内容涵盖了原文展示、白话文翻译、注释、诗词背景、诗歌鉴赏、诗词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诗词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全面解读了林则徐的《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二首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