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
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搢绅。
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
白话文翻译:
故国并不是高大的树木,兴起的王朝也有其世代的臣子。
我叹息那些死去的人,仍然影响着年长的百姓。
他们的德行与业绩都历经文治武功,风范卓越,成为士人的榜样。
如今只剩下享乐的地方,四处都是遗民的哭泣。
注释:
- 故国:故土,指的是作者曾经熟悉的国家。
- 非乔木:不是像乔木那样高大,隐喻故国的力量和地位。
- 兴王:建立新王朝的君主。
- 世臣:有世代背景的臣子。
- 嗟余:我叹息。
- 后死者:死去的那些人,指前辈或有功之人。
- 德业:德行与业绩。
- 经文武:指经过文治与武功的考验。
- 风流:风范与气度。
- 搢绅:指士人或有身份的知识分子。
- 行乐地:享乐之地。
- 泣遗民:遗民在哭泣。
典故解析:
本诗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已故者的追思,涉及了古代士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诗中提到的“文武”与“德业”反映了古代对治国理政的理想追求。诗中“泣遗民”则暗示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作,其作品反映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韩康公挽词三首》是苏轼为韩琦所作的挽诗。韩琦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因其忠诚和才干受到后世的尊重。苏轼写作此诗,意在哀悼韩琦,并通过对故国与遗民的思考,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故国的追忆与对已逝者的哀悼,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开头两句“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以比喻的形式表现了故国的脆弱与世事的无常,既传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也表明了对现实的思考。接下来的“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则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尤其是那些曾为国家奉献的人,强调了他们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诗中“德业经文武”提及了古代士人应具备的品德与才能,突显了对理想治国者的向往。而最后两句“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则极具情感张力,表现出对当下社会弊病的深切反思,尤其是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令人心痛。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深沉,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表现出苏轼作为文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国非乔木:故国并非像高大的树木那样坚固。
- 兴王有世臣:新兴的王朝是由世代的臣子所支撑。
- 嗟余后死者:我为那些已经去世的人感到叹息。
- 犹及老成人:即使是死去的人,仍然能够影响年长者。
- 德业经文武:他们的德行与业绩经历了文治与武功的检验。
- 风流表搢绅:他们的风范成为士人的榜样。
- 空馀行乐地:如今只剩下享乐的地方。
- 处处泣遗民:四处都是遗民在哭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故国比作乔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国家强弱的感慨。
- 对仗:如“德业经文武”与“风流表搢绅”,增加了诗的韵律美。
- 反复:强调遗民的痛苦,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国: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根基。
- 世臣:象征着传统与忠诚。
- 后死者: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影响。
- 德业:象征着道德与才能的结合。
- 遗民:象征着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故国非乔木”意指: A. 故国强大
B. 故国脆弱
C. 故国丰饶
D. 故国富裕 -
诗中提到的“遗民”指的是: A. 有身份的人
B. 失去父母的人
C. 生活困苦的百姓
D. 文化人 -
诗中“德业经文武”强调了: A. 只需文才即可
B. 需要德行与才干
C. 武力是最重要的
D. 文人不如武人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杜甫: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苏轼更倾向于通过个人的情感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