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

时间: 2025-01-10 22:48:25

海隅荒怪有谁珍,零落珊瑚泣季伦。

法供坐令微物重,(轼旧有怪石供。

)色难归致孝心纯。

只疑薏苡来交趾,未信玭珠出泗滨。

愿子聚为江夏枕,不劳麾扇自宁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轼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

白话文翻译:

在海边的荒野中,珍贵的东西又有多少呢?零落的珊瑚似乎在为季伦而哭泣。用法供奉的方式,使微小的物品也显得珍重。轼的旧日有怪石可供奉,颜色难以归属,体现了我对孝心的纯粹。只疑这是薏苡从交趾而来,未曾相信玭珠是从泗滨而出的。希望你们把这些石头聚集成江夏的枕头,不必再劳烦扇子来安慰亲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这里指的是一种石头,可能是特定的奇石。
  • 季伦:指的是古代的某位名人,可能是指季节的轮回。
  • 法供:用某种方式供奉。
  • 薏苡:一种植物,通常用作药材,也可以指代某种食物。
  • 玭珠:美丽的珠子,通常象征珍贵。

典故解析:

  • 季伦:指的是古人对时间、季节的珍视,可能与诗人对自然的感悟有关。
  • 江夏:古地名,常被用作诗中寄托情感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豪放,兼具哲理性和生活气息,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在文登海上得白石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物象的思考与寄托,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苏轼的《轼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通过对海边怪石的描写,引发了对生命、亲情和文化的思考。诗的开头便以“海隅荒怪”引入,显示出对珍贵事物的渴望和对自然荒凉的感慨。接着,通过“零落珊瑚泣季伦”的比喻,表现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对生活变迁的感伤。

苏轼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述物品的外在形态,更在探讨这些物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他提到的“颜色难归致孝心纯”,暗示着对亲情的珍惜和对传统孝道的思考。最后,他希望这些石头能成为江夏的枕头,表达了对亲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透出苏轼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隅荒怪有谁珍:在海边的荒凉之地,有多少珍贵的东西。
  2. 零落珊瑚泣季伦:零落的珊瑚仿佛在为过去的时光而哭泣。
  3. 法供坐令微物重:用法供奉的方式,使得微小的物品也显得珍贵。
  4. 轼旧有怪石供:轼的旧日有怪石可供奉。
  5. 色难归致孝心纯:颜色难以归属,体现了我对孝心的纯粹。
  6. 只疑薏苡来交趾:我只怀疑这石头是薏苡从交趾而来。
  7. 未信玭珠出泗滨:未曾相信玭珠是从泗滨而出。
  8. 愿子聚为江夏枕:希望你们把这些石头聚成江夏的枕头。
  9. 不劳麾扇自宁亲:不必再劳烦扇子来安慰亲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珊瑚比作哭泣,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物体情感,传达对过去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物象,表达了对亲情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边:象征着自然的荒凉和生命的无常。
  • 珊瑚:象征珍贵与失落。
  • 怪石:代表着独特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季伦”是指什么? A. 一位名人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季节

  2. 诗中希望把石头聚成什么? A. 席子
    B. 枕头
    C. 碗

  3. “色难归致孝心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颜色的追求
    B. 对亲情的珍惜
    C. 对物质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对自然的描写中,苏轼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两者在不同的背景下,展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