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希深立春后祀风伯雨师毕过午桥庄》

时间: 2025-01-11 13:57:37

青郊谁驻马,谢客思池塘。

野水微波绿,江梅嫩蕊黄。

初从奠风雨,遂此乐壶觞。

已爱幽禽语,园林即日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郊谁驻马,谢客思池塘。
野水微波绿,江梅嫩蕊黄。
初从奠风雨,遂此乐壶觞。
已爱幽禽语,园林即日芳。

白话文翻译

在青郊的地方,谁在驻足停马?我想起了那池塘的幽静。
野外的水面微微荡漾,映出一片绿意;江边的梅花,刚刚吐出嫩黄的花蕊。
刚刚从风雨中走来,便在这里尽情享受这快乐的酒杯。
我已经爱上了那幽静的鸟儿鸣叫,园林里的花草今天格外芬芳。

注释

  • 青郊:青色的郊外,指自然环境。
  • 驻马:停下马来,表示停留。
  • 谢客:谢绝客人,表示独处的心情。
  • 微波:轻微的波纹,形容水面。
  • 嫩蕊:刚刚开放的花蕊,形容春天的生机。
  • 奠风雨:经历风雨的洗礼,表示时节更替。
  • 壶觞:酒器,表示饮酒。
  • 幽禽语:安静的鸟叫声,形容自然的宁静。
  • 园林:指花园、树林,象征美好的自然环境。
  • :芳香,表示花草的香气。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春天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诗中描写的青郊、池塘、野水、江梅等意象,均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与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山,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春季的立春后,诗人借此时节的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宁静与快乐。立春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立春后的心境。首句“青郊谁驻马”便引人入胜,诗人似乎在思索,是否有旅人也在这里驻足,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接着,诗中描绘了初春的美丽景色,水波荡漾、江梅绽蕊,生动展现了春日的生机。

诗人通过“初从奠风雨,遂此乐壶觞”,表达了经历风雨后的欢愉与庆祝,似乎在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这种对饮酒的描写,带着一种生活的洒脱与愉悦,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合一的美好状态。

最后两句“已爱幽禽语,园林即日芳”,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鸟语花香的场景让人心醉,显示出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郊谁驻马:开篇便设问,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氛围。
  • 谢客思池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野水微波绿:描绘了春日水面的颜色,暗示生机。
  • 江梅嫩蕊黄:梅花的嫩蕊强调了春天的希望与新生。
  • 初从奠风雨:表明诗人经历了风雨,象征生活的磨砺。
  • 遂此乐壶觞:享受饮酒的快乐,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已爱幽禽语:对鸟鸣的爱好,强调自然的和谐。
  • 园林即日芳:园林中的花草芬芳,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通过“幽禽语”使鸟儿的声音更具情感。
  • 对仗:如“青郊”与“池塘”,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活中宁静与快乐的追求,展现了一种和谐、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郊:自然的象征,代表宁静与自由。
  • 池塘:隐喻内心的宁静。
  • 野水:自然的生机,代表春天的活力。
  • 江梅:春天的象征,暗示希望与新生。
  • 幽禽:自然的声音,象征和谐的生活。
  • 园林:美好的生活环境,象征幸福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郊谁驻马”意在表达什么?

    • A. 诗人对旅人的思考
    • B. 诗人对马的喜爱
    • C. 诗人对城市的向往
  2. 诗中提到的“江梅嫩蕊黄”象征什么?

    • A. 秋天的到来
    • B. 春天的生机
    • C. 夏天的炎热
  3. 以下哪一句体现了诗人对饮酒的态度?

    • A. 已爱幽禽语
    • B. 遂此乐壶觞
    • C. 野水微波绿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田园的生活,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春天的景象,蕴含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梅尧臣和王维的诗歌都关注自然景色的描绘,梅的诗更显生动与洒脱,而王维的诗则多了一份沉静与思考。例如,梅尧臣描写春日的生机,而王维则通过秋天的景象反映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两者在时间和情感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年谱与生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