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作》

时间: 2025-04-29 03:55:50

谷静一鸟响,始知山已深。

起来视庭户,清松圆午阴。

何以朗怀抱,山水与鸣琴。

大文弥外朴,至音转内沈。

即理信非隔,所欣良在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谷静一鸟响,始知山已深。
起来视庭户,清松圆午阴。
何以朗怀抱,山水与鸣琴。
大文弥外朴,至音转内沈。
即理信非隔,所欣良在襟。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山谷中,只有一只鸟在鸣叫,才知道山有多么深邃。
我起身向庭院望去,清新的松树在午后的阳光下投下圆润的阴影。
我如何才能心怀明朗?山水与琴声交融在一起。
伟大的文采外表朴实,深刻的音韵却内敛沉静。
真正的道理与信念并不遥远,所欣赏的,正是心灵的深情。

注释:

  • 谷静:指山谷的宁静。
  • 鸟响:鸟鸣声。
  • 庭户:庭院和房屋。
  • 清松:清新挺拔的松树。
  • 圆午阴:松树在正午时分投下的圆润阴影。
  • 朗怀抱:心怀明朗、开朗。
  • 鸣琴:指弹琴的声音。
  • 大文弥外朴:伟大的文采表面看起来朴素。
  • 至音转内沈:深刻的音韵内敛而沉静。
  • 理信非隔:道理和信念并不遥远。
  • 所欣良在襟:真正所欣赏的在于心怀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密,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思。

创作背景:

《山中作》写于作者在山中静谧环境中所产生的感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此诗反映了清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

诗歌鉴赏:

《山中作》是一首描绘山中宁静生活的诗作,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心灵宁静。诗的开头以“谷静一鸟响”引入,鸟鸣声在寂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清脆,暗示了作者在这片幽静之地的孤独与深思。接着,诗人起身观察庭院,清新的松树在阳光下投下的圆润阴影,带给他一种舒适的视觉享受,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宁静氛围。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提出了如何才能心怀明朗的问题,表明了内心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山水与琴声的结合,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最后两句则深刻地探讨了理智与信念的关系,强调了真正的理解并不遥远,内心的欣赏与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哲思让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也升华到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谷静一鸟响:在宁静的山谷中,只有一只鸟在鸣叫。
  2. 始知山已深:通过鸟鸣声,意识到山的深邃。
  3. 起来视庭户:我起身向庭院望去。
  4. 清松圆午阴:清新的松树在午后阳光下投下的圆润阴影。
  5. 何以朗怀抱:我如何才能心怀明朗?
  6. 山水与鸣琴:山水与琴声交融在一起。
  7. 大文弥外朴:伟大的文采表面看起来朴素。
  8. 至音转内沈:深刻的音韵却内敛沉静。
  9. 即理信非隔:真正的道理与信念并不遥远。
  10. 所欣良在襟:所欣赏的,正是心灵的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松的阴影比作圆润,形象地表达了松树的美丽。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如“谷静一鸟响,始知山已深”。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强调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统一,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谷:象征宁静与深邃,代表诗人的内心世界。
  • 鸟鸣:象征生命与灵动,带来生气与活力。
  • 松树:象征坚韧与高洁,体现了诗人的品格。
  • 琴声:象征艺术与心灵的交流,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谷静一鸟响”表达了什么意境?
    A. 繁忙喧闹
    B. 宁静深邃
    C. 人声鼎沸

  2. “清松圆午阴”中的“圆午阴”指的是什么?
    A. 松树的果实
    B. 松树的阴影
    C. 圆形的松树

  3. 本诗主要讨论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的美丽
    B. 人生的哲理
    C. 对战斗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1.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中生活,展现了自然的宁静和诗人的内心情感,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氛围。
  2. 李白《庐山谣》: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对自然的强烈赞美,与史密的内敛风格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