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满子》

时间: 2025-01-27 03:17:00

彩笔闲题秀句,金徽暗数华年。

可惜欢娱才几日,无端春思萦牵。

杏靥销残红粉,柳条摆脱轻绵。

极目云山北向,惊心道里盈千。

那日临岐斟别酒,黯然相对无言。

赢得一声河满,长教泪洒尊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满子
汪东 〔清代〕

彩笔闲题秀句,金徽暗数华年。
可惜欢娱才几日,无端春思萦牵。
杏靥销残红粉,柳条摆脱轻绵。
极目云山北向,惊心道里盈千。
那日临岐斟别酒,黯然相对无言。
赢得一声河满,长教泪洒尊前。

白话文翻译:

我闲来用彩笔写下了美丽的句子,暗自计算着这华丽的年华。可惜欢娱的时光才不过几天,无缘无故春天的思绪总在心头萦绕。杏花的笑脸已经褪去红粉,柳条轻轻摆动,似乎已摆脱了轻柔的牵挂。极目眺望北方的云山,心中不禁感到震惊,仿佛道里盈满了千般思绪。那日我在临岐斟满了别酒,黯然神伤,彼此无言。只赢得一句“河满”,长久以来泪水洒落在酒杯前。

注释:

  • 彩笔:指书写或绘画用的彩色笔,象征着书写美好诗句的心情。
  • 金徽:指金色的徽章,寓意华丽的年华。
  • 杏靥:杏花的脸庞,形容女子美丽的面容。
  • 柳条:柳树的枝条,象征柔美和春天的生机。
  • 道里:指心中的思绪和感受。
  • 河满:意为“河流满溢”,引申为情感的丰盈和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梅山,作品以清新婉约著称,擅长抒情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春日,描写了与友人分别的惆怅情景,反映了诗人对短暂欢愉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河满子》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古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离别的伤感。诗的开头,彩笔与金徽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华丽的生活画面,似乎在描绘诗人曾经的欢愉。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欢娱的短暂与春思的缠绵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无奈与伤感。

“杏靥销残红粉,柳条摆脱轻绵”,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易逝。杏花的笑颜和柳条的轻摆,都是春天的象征,却又在离别的情景中显得格外苍凉。极目云山,诗人目光所及的北方山水,似乎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忧愁,心中满是千般情绪。

最后几句描绘了分别时的情景,诗人与友人对饮,黯然相对,只有“河满”一声,便让泪水洒落。这种情感的爆发,恰如河水涌动,充分展现了离别的痛楚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彩笔闲题秀句:用彩笔随意写下美丽的句子,表现诗人轻松的创作状态。
  2. 金徽暗数华年:暗自计算华丽的年华,体现对青春流逝的感慨。
  3. 可惜欢娱才几日:感叹欢愉的时光太短暂,增添了惆怅感。
  4. 无端春思萦牵:春天的思绪无缘无故地缠绕在心头。
  5. 杏靥销残红粉:杏花的美貌已经消逝,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
  6. 柳条摆脱轻绵:柳条轻轻摇摆,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状态,但也隐含着离别的悲伤。
  7. 极目云山北向:眺望云山,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思考。
  8. 惊心道里盈千:心中充满千般感慨,感情愈发沉重。
  9. 那日临岐斟别酒:分别之际,饮酒送别,表现出离愁。
  10. 黯然相对无言:双方默然无语,情感难以言表。
  11. 赢得一声河满:只得一句“河满”,流露出满腔的感伤。
  12. 长教泪洒尊前:泪水洒落在酒杯前,表现出深切的离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的痛苦比作“河满”,形象而生动。
  • 拟人:自然景物如“杏靥”、“柳条”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离别情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愁别绪的深切感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青春易逝与人生无常的哲思,情感真挚且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彩笔:象征创造与艺术。
  • 金徽:代表华丽与年华。
  • 杏靥:象征美丽与青春。
  • 柳条:象征柔美与春天。
  • 云山:象征遥远与思念。
  • 河满:象征情感的丰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彩笔”指的是什么? A. 书写工具
    B. 画画工具
    C. 诗人的情感

  2. 诗人对离别的情感是: A. 欢喜
    B. 惆怅
    C. 无所谓

  3. “杏靥销残红粉”中的“杏靥”指的是: A. 杏子的果实
    B. 杏花的笑脸
    C. 杏树的枝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离骚》 屈原

诗词对比: 可以将《河满子》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离别的痛苦与思考,后者则表现豪放与壮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细腻柔和,后者豪情奔放,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