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时间: 2025-01-27 04:03:28

秋老画图中,木落山空。

满林黄叶打头风。

鸿雁不来江水冷,寂寞渔翁。

莫辨岸西东,桥板能通。

荒凉斜日渡前红。

别浦归舟齐晒网,暮色烟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卖花声
作者: 严金清 〔清代〕

秋老画图中,木落山空。
满林黄叶打头风。
鸿雁不来江水冷,
寂寞渔翁。
莫辨岸西东,
桥板能通。
荒凉斜日渡前红,
别浦归舟齐晒网,
暮色烟笼。

白话文翻译:

在这秋天的画卷中,树木凋零,山空旷无物。
满林的黄叶在秋风中飞舞。
鸿雁没有飞来,江水变得冰冷,
渔翁独自寂寞。
无法辨认岸的东西,
桥面仍能相互通行。
暮色下斜阳映照渡口的红色,
分别的港口,归来的船只齐齐晒网,
笼罩在暮色中的一切。

注释:

  • 秋老:指秋天已深,气候变冷。
  • 画图:喻指秋天的景色如同一幅画。
  • 鸿雁:指季节性迁徙的鸟类,象征离别。
  • 寂寞渔翁:描绘了孤独的渔民,反映了孤独的情感。
  • 莫辨岸西东:难以分辨岸边的方向,表现了迷茫。
  • 桥板:指桥的木板,能通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严金清,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常蕴含深厚的情感和哲思。他的诗歌通常富有画面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秋季,正值天高气爽、树木凋零之时,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同时也传达了孤独的心境。

诗歌鉴赏:

《卖花声》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孤独的思考。首句“秋老画图中”便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秋天的苍凉和萧瑟感扑面而来。随后,通过“木落山空”,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情感的表达,树木的凋落预示着生命的无常。

“满林黄叶打头风”描绘了秋风中的黄叶飘舞,生动传达了秋的气息。接着“鸿雁不来江水冷”,鸿雁作为秋天的使者,象征着离别和思念,缺乏鸿雁的身影,江水似乎也变得冷清,渔翁的寂寞更是为场景增添了几分凄凉。

后半部分“莫辨岸西东,桥板能通”,诗人用简单的语言表现出对方向的迷茫,似乎在暗示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而“荒凉斜日渡前红”则用斜阳的映衬,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令人沉醉于夕阳的余晖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别浦归舟齐晒网,暮色烟笼”结束了整个诗篇,告别与归属交织,暮色笼罩下的渔舟,仿佛是对生活的思考与归宿的期盼。整首诗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哲思和对孤独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老画图中:秋天的景色如同一幅画,表达出秋季的深沉。
  2. 木落山空:树木凋落,山显得空旷,渲染了孤寂的氛围。
  3. 满林黄叶打头风:黄叶在风中飞舞,表现出秋风的猛烈与自然的变化。
  4. 鸿雁不来江水冷:鸿雁未归,江水因此冷清,象征着离别。
  5. 寂寞渔翁:渔翁的孤独感,映照出人们在自然中的渺小。
  6. 莫辨岸西东:方向迷失,表现出生活中的无奈与困惑。
  7. 桥板能通:虽有迷茫,但仍有通行之路,象征希望。
  8. 荒凉斜日渡前红:夕阳的红色,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却也带来惆怅。
  9. 别浦归舟齐晒网:归来的渔舟,体现了生活的循环与归属。
  10. 暮色烟笼:暮色的笼罩,传达出一种宁静但又孤独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画图,增强了诗意。
  • 拟人:使自然景象具有情感,如“江水冷”传达孤独。
  • 对仗:整首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对孤独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中迷茫与希望的交错感受。诗人以秋天的凄美反映出人们心中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成熟与衰退。
  • 黄叶:代表季节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渔翁:象征孤独与生活的艰辛。
  • 暮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离别与孤独
    B. 爱情与欢乐
    C. 战争与和平

  2. 诗中“鸿雁”象征什么?
    A. 来临的希望
    B. 亲情的温暖
    C. 离别与思念

  3. 诗的最后一句“暮色烟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宁静与孤独
    C. 激昂澎湃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牧
  •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诗词对比

  • 杜牧的《秋夕》与严金清的《卖花声》均描绘了秋天的凄凉与孤独,但杜牧的作品侧重于感情的细腻,而严金清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