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夏闺》

时间: 2025-02-04 15:26:03

檐角下斜阳。

雨又鸣廊。

侍儿撑出夹衣裳。

置却怕寒添怕暖,几费商量。

金鸭罢焚香。

卸了残妆。

百无聊赖倚银床。

不信炎天更漏促,梦短宵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卖花声 夏闺
作者: 聂树楷 〔清代〕

檐角下斜阳。雨又鸣廊。
侍儿撑出夹衣裳。
置却怕寒添怕暖,几费商量。
金鸭罢焚香。卸了残妆。
百无聊赖倚银床。
不信炎天更漏促,梦短宵长。

白话文翻译:

在屋檐角落,斜阳洒下光辉,雨声轻响在走廊上。
侍女为我撑出夹衣裳,
却不知道该如何放置,怕冷又怕热,真是费尽心思。
金色的香炉已不再焚香,
卸去残留的妆容。
无聊得倚靠在银色的床上。
谁能相信炎热的夏天,漏水的时间却如此短暂,梦境却显得漫长无比。

注释:

  • 斜阳:指夕阳西下,光线斜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鸣廊:走廊上的雨声,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 夹衣裳:一种衣服,用来搭配外衣,保暖的同时又不太厚重。
  • 金鸭:金色的香炉,古代常用来烧香。
  • 倚银床:银色的床,象征着富贵和奢华。
  • 梦短宵长:意指梦境短暂而夜晚漫长,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金鸭焚香”与古代焚香的习俗有关,香炉的形状和材质多样,常常用金银器具制成,象征富贵。诗人通过描绘生活细节,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闲适与无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聂树楷,清代诗人,以工诗词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女性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语言优雅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闲适与无聊,诗人在描绘生活细节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卖花声 夏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夏日午后的宁静与女性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斜阳与雨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侍女为她撑出夹衣裳,体现了生活的细致与讲究,但又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感到不知所措,反映了内心的小烦恼。

接着,金鸭焚香的意象,不仅仅是生活的奢华,更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人卸去残妆,倚靠在银床,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闲适,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最后一句“不信炎天更漏促,梦短宵长”,则是在时间流逝中,感受到梦境的短暂与夜晚的漫长,表达了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整首诗在细腻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既有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清代女性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檐角下斜阳:描绘出一个夏日傍晚的场景,给人以温暖感。
    2. 雨又鸣廊:细雨轻声滴落,增添了环境的清幽。
    3. 侍儿撑出夹衣裳:侍女为主人准备衣物,体现了生活的细致。
    4. 置却怕寒添怕暖,几费商量:表达了主人在天气变化中的无奈与困惑。
    5. 金鸭罢焚香:生活的奢华被提及,金鸭象征着富贵。
    6. 卸了残妆:卸去妆容,象征着一种放松和真实。
    7. 百无聊赖倚银床:表现出一种无聊的状态,倚靠在银色的床上。
    8. 不信炎天更漏促,梦短宵长:深刻地反映出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生活的细节和内心的感受相结合。
    2. 拟人:雨声和斜阳赋予人情感,营造氛围。
    3. 对仗:如“怕寒添怕暖”,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女性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女性在富贵生活中的孤独与无聊。

意象分析: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雨声: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反映内心的宁静。
  • 夹衣裳:体现生活的精致与细致。
  • 金鸭:奢华的象征,反映了生活的富贵。
  • 银床:象征着富贵与闲适,但也暗示着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侍儿撑出夹衣裳”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奢华
    • B. 对天气的无奈
    • C. 对时光的感慨
  2. “不信炎天更漏促,梦短宵长”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无奈
    • B. 对生活的享受
    • C. 对他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聂树楷的《卖花声 夏闺》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前者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细腻而温柔;后者则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现出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却又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