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壬戌岁朝,不果香窟探梅之约,因倚小词记之》

时间: 2025-02-04 15:33:06

细雨湿林隈。

冻滑莓苔。

啁啾翠羽去还来。

可是栖从疏影里,借问曾开。

百树手亲栽。

岁岁安排。

今朝准备把花催。

带水拖泥行不得,空约探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卖花声
壬戌岁朝,不果香窟探梅之约,因倚小词记之
作者: 高燮 〔清代〕

细雨湿林隈。冻滑莓苔。
啁啾翠羽去还来。
可是栖从疏影里,借问曾开。
百树手亲栽。岁岁安排。
今朝准备把花催。
带水拖泥行不得,空约探梅。


白话文翻译:

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湿润的森林小径上,冻滑的莓苔让我行走不稳。
鸟儿在翠绿的林间啁啾着,来来往往。
我想从稀疏的梅影中问一问,梅花是否曾经开过。
那些梅树都是我亲手栽种的,年年细心打理。
今天我准备去催促梅花开放,
可惜路上带着水泥,无法顺利前行,最后只得空留约定,无法探梅。


注释:

  • 湿林隈:湿润的林间小道。
  • 冻滑莓苔:因为寒冷而滑腻的莓苔。
  • 啁啾:鸟鸣声,形容鸟儿声声相呼应。
  • 疏影:稀疏的梅花影子。
  • 亲栽:亲手栽种。
  • 带水拖泥:形容行走时沾上泥水,行路不便。

典故解析: 梅花在中国诗词中常象征高洁、坚强,尤其是经历寒冬后依然盛开的意象。诗人在这里提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梅树,充满了对梅花的期待与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燮,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清新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常有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壬戌年正月,正值梅花盛开的季节。作者因未能如愿探梅,心中感到失落,因此作此诗以抒发情感。


诗歌鉴赏:

《卖花声》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开头的“细雨湿林隈”给人一种清新湿润的感觉,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梅花生长的环境。诗人在这片湿润的林间小道上行走,感受到自然的细腻与清新,但同时又因“冻滑莓苔”而感到不便,这一细节传达了自然之美与人之脆弱的对比。

接下来的“啁啾翠羽去还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场景,鸟儿在林间飞舞,似乎在与梅花对话,增添了诗的动感。然而,诗人却无法从“疏影”中得知梅花是否开花,这种惋惜之情不禁让人感到一丝失落。

“百树手亲栽”展示了诗人与梅花之间的深厚情感,亲手栽种的梅树承载着诗人的期待与希望。然而“今朝准备把花催”,却因“带水拖泥”而行不得,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奈与隔阂。在一片期待与失落中,诗人只能空留约定,感慨万千。

全诗用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渴望的冲突,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细雨湿林隈:描绘出细雨中的湿润环境,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
  2. 冻滑莓苔:强调了环境的寒冷,表现出诗人行走的不便,暗示内心的拗折。
  3. 啁啾翠羽去还来:鸟儿的鸣叫声使得画面生动,增添了自然的活力。
  4. 可是栖从疏影里,借问曾开: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渴望与期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5. 百树手亲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珍视。
  6. 岁岁安排:展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悉心照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期待。
  7. 今朝准备把花催:表现了行动的迫切,暗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期待。
  8. 带水拖泥行不得,空约探梅:道出无法探梅的失落与无奈,形成诗的情感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细雨湿林隈”中的“湿”,形象地表达了环境的湿润。
  • 拟人:鸟儿的“啁啾”使得自然更具生机,仿佛与诗人对话。
  • 对仗:诗句中常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向往与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细腻的观察与感受,折射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雨:象征着柔情与生机,预示着生命的重生。
  • 莓苔:代表着自然的脆弱与美丽,反映了诗人的行走困境。
  • 翠羽:鸟儿的象征,传达自然的活力与灵动。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承载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细雨湿林隈”意指什么?
    A. 湿润的树林
    B. 干燥的沙地
    C. 繁华的城市
    D. 荒凉的村庄

  2. 诗人为什么无法探梅?
    A. 梅花未开
    B. 天气恶劣
    C. 行路不便
    D. 忘记约定

  3. “百树手亲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什么情感?
    A. 无所谓
    B. 深厚的期望
    C. 绝望
    D. 不满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梅花》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比较高燮的《卖花声》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皆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高燮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而李白则多了些许历史感与豪情。两者风格迥异,反映了不同的情感与文化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梅花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