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行四首送郭建初归戚都护幕中》

时间: 2025-01-11 11:57:18

锁甲摇华铁戟寒,弢弓插羽上雕鞍。

班超自有封侯骨,世业宁论是史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锁甲摇华铁戟寒,
弢弓插羽上雕鞍。
班超自有封侯骨,
世业宁论是史官。

白话文翻译

铠甲摇动,华丽的铁戟在寒风中闪烁,
弓箭插着羽毛,骑在雕刻精美的马鞍上。
班超本身就有封侯的潜质,
世间的功业又怎能与史官的记录相提并论呢?

注释

  • 锁甲:一种防护用的铠甲,通常由铁链或金属片制成。
  • :华丽的意思,形容铁戟的装饰。
  • 弢弓:弓箭的装置,指的是收起的弓。
  • 插羽:指箭矢上插上羽毛,用于增加箭的稳定性。
  • 雕鞍:精美的马鞍,通常是用雕刻装饰的。
  • 班超:西汉著名的将领,以勇猛著称,曾有封侯之功。
  • 世业:世俗的功业,通常指名声或官位。
  • 史官: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通常是史书的作者。

典故解析

  • 班超:班超是汉代名将,他的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代表着忠诚和勇敢。他曾参与边疆的征战,建立了赫赫战功。
  • 封侯:古代帝王授予功臣的封号,象征着极高的荣誉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克晦(约1580年-1644年),字仲明,号大圭,明代诗人,生于浙江,因其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颇受后人推崇。他的诗风常常融合了豪放与细腻的特质,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诗人通过描写军事将领的英勇和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的赞美。郭建初是诗中所提及的对象,可能是即将返回戚都(今戚墅堰区)任职的官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军事意象和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对现实的思考。开头两句以“锁甲摇华铁戟寒”描绘出战场上的紧张气氛,铠甲和武器的细节不仅体现了军事的严肃性,也暗示着士兵们的忠诚与牺牲。接着“弢弓插羽上雕鞍”将目光转向战马与弓箭,表现出一种生动的军事画面,强化了战斗的气息。

后两句则转向对历史的反思,班超的“封侯骨”暗示了他作为将领的英雄实力,诗人认为他与常规的“史官”并无可比性,强调了真正的英雄和功业是由实际的战斗和勇气所铸就的,而非仅仅依靠文书的记录。这种对比使得诗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绘上,而是上升到了对个人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深刻探讨,反映出作者对英雄主义的崇尚与对历史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锁甲摇华铁戟寒:描述战士们穿着铠甲,手握铁戟,在寒风中作战,表现出一种紧张的战斗气氛。
  2. 弢弓插羽上雕鞍:描绘战马的骑士,准备战斗,强调武器的准备和骑士的英勇。
  3. 班超自有封侯骨:通过提到班超,表达他有成为封侯的潜力,暗示他的英勇与功绩。
  4. 世业宁论是史官:质疑世俗的功名与历史记录,强调实际的战斗价值更为重要。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班超的功绩与历史的记录相对比,强调了英雄的真实价值。
  • 意象:使用“锁甲”、“铁戟”、“雕鞍”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军事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班超为中心,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对历史的质疑与思考,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真正功业的看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锁甲:象征着战斗与保卫。
  • 铁戟:象征着力量与勇气。
  • 雕鞍:象征着骑士的荣耀。
  • 班超:象征着英雄与功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 A. 李白
    • B. 班超
    • C. 杜甫
    • D. 陶渊明
  2. 填空题:诗中“锁甲摇华铁戟寒”描绘了__的氛围。

  3. 判断题:诗中认为史官的记录与英雄的实际功绩是同等重要的。(对/错)

答案

  1. B. 班超
  2. 战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征人怨》李贺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边疆士兵的英勇,侧重于对离别的感伤。
  • 李贺的《征人怨》:表现了对征战的无奈与忧伤,侧重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黄克晦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