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曲 其二
朝发山阳去,莫宿清水头。
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
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
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
白话文翻译
清晨从山阳出发,晚上不要在清水边停留。
骑上战马左右开弓,行动如猕猴般迅速。
先发制人,勇敢决断,手中提着敌人的头颅。
战争中胜负交替,事事都要谨慎筹划。
注释
- 山阳:指山阳地区,可能为作者出发的地点。
- 清水:清澈的水,指河流或湖泊,象征着平静和安宁。
- 上马:骑上马,准备出征。
- 左右射:指左右开弓,形象地描绘战斗场景。
- 猕猴:猕猴机灵而灵活,用以比喻战斗的快速反应。
- 先发:抢先行动,先发制人。
- 勇决:勇敢而果断。
- 血髑髅:敌人的头颅,强调战争的残酷。
- 兵家:指军事,兵法。
- 互胜负:胜负交替,战争变幻莫测。
- 慎前筹:谨慎地进行事前筹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琰,宋代诗人,诗风豪放,常以描写战争和边塞为题材。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士人豪情的渲染。
创作背景
《出塞曲 其二》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为北方民族入侵,边防战事频繁。诗人通过描绘征战场景,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及战争的残酷。
诗歌鉴赏
《出塞曲 其二》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边塞征战的生动画面。开头两句“朝发山阳去,莫宿清水头”,直接引入了出征的场景,强调了战争的紧迫与不容停留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士兵的号召,更是对战争无情本质的揭示。
接下来的“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描绘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灵活与敏捷,显示出战斗中的紧张与高风险。诗人通过“猕猴”这一形象,不仅突出了士兵的勇猛,还隐含了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一联,以极具冲击力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提着敌人的头颅不仅是胜利的象征,更是对敌人毫不留情的决断,表达了在战争中必须果断出击的道理。
最后一句“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则总结了战争的本质,胜负常常交替,胜者需谨慎筹划,突显了战争不仅是勇气的较量,更是智慧的比拼。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激昂,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士兵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发山阳去:诗人清晨从山阳出发,表明出征的开始。
- 莫宿清水头:劝诫士兵不要在清水边停留,暗示战争的紧迫性。
- 上马左右射:描述士兵骑马作战,四处开弓,表现战斗的激烈。
- 捷下如猕猴:形容士兵动作迅速,暗示灵活性。
- 先发服勇决:强调先发制人的重要性,勇敢而果决。
- 手提血髑髅:以残酷的战利品象征胜利,显示战争的血腥。
- 兵家互胜负:反映战争的复杂性,胜负交替。
- 凡百慎前筹:告诫必须谨慎筹划,体现兵法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捷下如猕猴”将士兵的快速反应比作猕猴,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场景,表达了对士兵的崇敬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思考。强调了勇敢与智慧并重的重要性,揭示了战争的复杂与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阳:象征着出征的起点,既是地理位置也是情感寄托。
- 清水:象征宁静,暗示战争带走的安宁。
- 猕猴:象征灵活与迅速,表现战士的敏捷。
- 血髑髅: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标志,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开头提到“朝发山阳去”,意图表达什么? A. 出发的地点
B. 旅行的时间
C. 战争的准备
D. 士兵的情绪 -
“手提血髑髅”中的“血髑髅”主要象征什么? A. 战斗的胜利
B. 战争的残酷
C. 士兵的无情
D. 敌人的失败 -
诗中提到的“兵家互胜负”说明了什么? A. 战争的简单性
B. 战争的复杂性
C. 战争的胜利
D. 士兵的决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出塞曲 其一》与《出塞曲 其二》:两首诗同为出塞题材,但《其一》更侧重于对景物的描写,而《其二》则聚焦于战争的激烈和士兵的勇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唐诗宋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