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池环绕尽皆山,叠嶂层峦莫可攀。
问及智州人不识,名山虚列地图间。
白话文翻译
河池四周环绕着高山,重叠的峰峦险峻,难以攀登。
询问智州的人却无人知晓,名山只是虚虚地列在地图上。
注释
- 河池:指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周围多山,风景秀丽。
- 环绕:围绕、包围,指山脉围绕着河池。
- 叠嶂层峦:叠加的山峰和层层的山峦,形容山势高峻。
- 智州:指智州,可能是古代的地名或州名。
- 人不识:这里的“识”是“知道”的意思,表示当地人对智州山并不熟悉或了解。
- 虚列:虚假地列在地图上,意味着名山并不如地图所示那样真实存在。
典故解析
智州山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能是作者在游历中所感受的名山。诗中提到的“名山虚列地图间”,反映了作者对名胜的思考,可能暗示了人们对美景的无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仪(约1540-1620),明代诗人,工于诗文,擅长描写自然山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游历所见为题材,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河池游历时写成,作者在欣赏河池的自然风光时,发现周围的名山并不为当地人所知,产生了对名胜与人们认知之间反差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河池的山水,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们的无知之间的矛盾。开头两句“河池环绕尽皆山,叠嶂层峦莫可攀”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河池四周高山环绕、层峦叠嶂的景象,给人一种豪迈壮丽的感觉。而后两句则转入叙述,作者询问当地人关于智州山的情况,却发现无人知晓,表达了对名胜的惋惜与思考。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们无知的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池环绕尽皆山:描绘了河池周围的山脉环绕,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 叠嶂层峦莫可攀:强调了这些高山险峻,难以攀登,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险峻。
- 问及智州人不识:作者询问当地人智州山的情况,却发现没有人知道,反映了人们对名胜的无知。
- 名山虚列地图间:名山在地图上显示,但实际上并不为人所知,表达了对现实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比喻:将名山比作地图上的虚影,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美景的忽视。
- 排比:使用“环绕”“叠嶂”“层峦”等词语,增强了诗的气势和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自然的壮丽与人们无知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名胜的惋惜与对人文环境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池: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山:代表着高大、雄伟,同时也暗示着艰难与险峻。
- 智州:作为名胜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叠嶂层峦”主要形容什么?
- A. 山的美丽
- B. 山的险峻
- C. 山的高大
-
诗人询问智州的山,得到了什么答案?
- A. 有人知道
- B. 没有人知道
- C. 有很多传说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自然的美好
- B. 人们的无知
- C. 名山的壮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但更注重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黄公仪的诗则更强调人对自然名胜的忽视与缺乏认知。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黄公仪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山水诗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