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行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1:41:35意思解释
出塞行五首 其二
作者: 方一夔 〔宋代〕
原文展示
出塞二千里,平沙白如霜。
探兵失单于,传是左贤王。
枭鸣金错竿,士气惨不扬。
中军一再鼓,万马赴敌场。
名酋不可得,杀伤略相当。
县鞍尽胡首,前驱橐驼羊。
幕府阅五符,半死半裹疮。
天子不录过,犹侯水中乡。
白话文翻译
出塞的路途长达两千里,平沙如白霜般洁白。
探兵失去了单于的踪影,传来的消息是左贤王来了。
枭叫声在金色的旗杆上响起,士兵们的士气非常低落。
中军一再擂鼓,万马奔向战场。
名将无法获得,杀伤人数大致相当。
前方的马鞍上尽是敌人的首级,先锋队的骆驼上载着羊。
幕府审阅五符,士兵们半死半伤,满身是伤。
天子不录过错,仍然像是在水中漂流的乡民。
注释
- 出塞: 出征边塞,指代边疆的战争。
- 单于: 匈奴的酋长,象征敌方的主帅。
- 左贤王: 古代匈奴的一个王,可能指代敌方强大势力。
- 枭鸣: 枭鸟的叫声,象征战斗的紧张气氛。
- 金错竿: 金色的旗杆,象征军队的威武。
- 县鞍: 马鞍上挂着敌人的首级,表示战斗的惨烈。
- 五符: 古代军中信物,象征战斗的命令或信号。
- 天子: 指皇帝,表达对统治者的无奈与失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一夔,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写著称。他的诗多写战争、边塞的艰苦与士兵的英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边疆战乱频繁之际,诗人借此表达对士兵困境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战乱。
诗歌鉴赏
这首《出塞行五首 其二》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惨烈与士兵的艰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斗的深刻理解和对士兵命运的关切。诗的开头以“出塞二千里,平沙白如霜”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战争画面,强调了征战的漫长与艰辛。接着通过“探兵失单于,传是左贤王”引出敌情,暗示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枭鸣金错竿”描绘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而“士气惨不扬”则揭示了士兵内心的恐惧与无奈。中军一鼓作气,万马奔赴敌场,展现了士兵们的勇敢与斗志,尽管结果可能并不理想。后面的描写如“县鞍尽胡首,前驱橐驼羊”则展现了战斗的残酷,敌人的首级挂在马鞍上,暗示了血腥的战斗。
最后几句“幕府阅五符,半死半裹疮”更是直接表露了战后的惨状,士兵们的伤痛与无奈,显示了战争带来的悲剧。天子对过错的不录,更是对执政者失职的控诉,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以直白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悲惨命运,情感真挚而沉重,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塞二千里: 形容出征的艰难与遥远。
- 平沙白如霜: 描绘环境的荒凉,暗示战争的冷酷。
- 探兵失单于: 表现敌情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 传是左贤王: 说明敌方的强大,增强紧迫感。
- 枭鸣金错竿: 传达出战斗的紧张与严肃。
- 士气惨不扬: 士兵的低迷情绪,暗示战斗前的恐惧。
- 中军一再鼓: 展现指挥官的鼓励与士兵的勇往直前。
- 万马赴敌场: 士兵们勇敢出征的场景。
- 名酋不可得: 无法取得敌方的首领,暗含战斗的艰难。
- 杀伤略相当: 双方的损失相当,暗示战争的惨烈。
- 县鞍尽胡首: 战斗后敌人的首级挂满马鞍,体现战争的残酷。
- 前驱橐驼羊: 先锋队的战利品,显示战斗的结果。
- 幕府阅五符: 军营中审阅信物,显示战斗的组织与安排。
- 半死半裹疮: 士兵们的受伤情况,表现战争的悲惨。
- 天子不录过: 对统治者的无奈与控诉,反映当时的政治失误。
- 犹侯水中乡: 形容士兵的无助与迷惘,寓意对未来的渺茫。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士气惨不扬"与"万马赴敌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平沙白如霜”比喻环境的严酷,营造了战场的氛围。
- 象征: “金错竿”象征着军队的威武与荣耀。
主题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惨烈与士兵的艰辛,表达了对战斗的深切理解与对民众命运的关怀。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诗人呼唤对战士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出塞: 代表征战、冒险与牺牲。
- 白沙: 荒凉、冷酷的战场环境。
- 士气: 士兵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战争的艰难。
- 金错竿: 军队的象征,代表荣耀与威武。
- 胡首: 敌人的首级,象征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代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出塞行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战争
- C. 自然
-
诗中“士气惨不扬”表达了士兵的什么情绪?
- A. 高昂
- B. 低落
- C. 平静
-
诗中提到的“天子”是指谁?
- A. 皇帝
- B. 将军
- C. 平民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 同样描写边塞战争,充满豪情与壮志,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 高适《别董大》: 对朋友的深情告别,虽同为战争背景却表现出更为温柔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