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寄寿仲亨兄》
时间: 2025-01-26 03:40: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寄寿仲亨兄
作者: 杨士奇 〔明代〕
簪缨四百载,记科第有家传。
羡双玉连枝,柏台冰雪,栗里风烟。
逍遥葛巾藜杖,傍青山绿竹俯丹泉。
天赐十分清福,人尊八帙高年。
一尘不到研屏前。綵笔映华笺。
想菊畔题诗,梅边作赋,佳趣依然。
儿孙书香宦业,看名家庆泽远绵延。
望望德星南极,寿觞正聚群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对长寿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四百年来的家族荣光,有科举的传承;羡慕那双玉连枝的美好,像柏台一样洁白如雪,像栗树一样有风有烟。生活逍遥自在,身边有青山绿竹,俯视丹泉流淌。天赐我十足的清福,地位尊崇,岁月高龄。面对书桌上的书卷,毫无尘世的烦恼。彩笔映照在华丽的纸笺上。想在菊花丛中吟诗,在梅树旁作赋,那种乐趣依然如故。孩子们在书香中长大,前程似锦,名门望族的荣耀远远流传。仰望南极的德星,寿酒已经汇聚了众多贤良之士。
注释:
- 簪缨:指官吏的装饰,象征着官职和荣耀。
- 科第:科举考试的名次,指家族在科举中获得的荣誉。
- 双玉连枝:形容夫妻或兄弟的和谐美好。
- 柏台:白色的柏树,象征着高洁和长寿。
- 丹泉:指清澈的泉水,象征着美好的生活环境。
- 八帙:古代书籍的装帧,象征学识渊博。
- 一尘不到:形容心境清净,不受世俗的污染。
- 菊畔、梅边:指自然中的景致,寓意诗意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1488年-1559年),字宗道,号山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他在明世宗时期官至礼部尚书,因其品德和学识受到尊重。杨士奇以其诗词清新、雅致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文景致。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杨士奇晚年,寄托了他对寿仲亨兄的美好祝愿,表达了他对长寿、清福、和谐家庭的向往和珍视。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寄寿仲亨兄》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抒情词。全词采用了轻松自在的笔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开头以“簪缨四百载”引入,便传达出浓厚的家族荣光和文化传承;接着通过“羡双玉连枝”和“柏台冰雪”的比喻,描绘出理想中的美好家庭与长寿的愿景。作者在描绘环境时,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青山绿竹”、“丹泉”等,展现出一幅恬静而美丽的山水画,表达了他理想的生活方式——自由而又充满诗意。
中间部分提到“儿孙书香宦业”,寄托了对后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继承家族的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最后以“望望德星南极”收尾,象征着对长寿和美好未来的祝愿,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杨士奇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家庭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簪缨四百载,记科第有家传:家族荣耀延续四百年,科举的功名是传承。
- 羡双玉连枝,柏台冰雪,栗里风烟:羡慕如双玉般美好的家庭,柏树的纯洁和栗树的烟雾。
- 逍遥葛巾藜杖,傍青山绿竹俯丹泉:生活自在,身边是绿色的自然景色和流动的泉水。
- 天赐十分清福,人尊八帙高年:天赐我丰富的福气,人们尊重我丰厚的学识与年岁。
- 一尘不到研屏前:心中无尘,面对书桌没有世俗的烦扰。
- 綵笔映华笺:用彩笔书写在华丽的纸上,展现文采。
- 想菊畔题诗,梅边作赋,佳趣依然:想在菊花旁写诗,在梅树边作赋,乐趣依旧。
- 儿孙书香宦业,看名家庆泽远绵延:希望儿孙承载书香世家,享受名门的荣耀。
- 望望德星南极,寿觞正聚群贤:仰望南极的德星,祝酒的时刻聚集了许多贤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家庭比作“双玉连枝”,象征和谐美满。
- 对仗:如“逍遥葛巾藜杖,傍青山绿竹”,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如青山、竹子、丹泉,增添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长寿、家庭美满和后代兴旺的祝愿,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宁静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簪缨:象征官职、荣华。
- 双玉连枝:象征和睦的家庭。
- 青山绿竹: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生机。
- 丹泉:象征清澈的生活环境。
- 德星南极:象征长寿与高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簪缨四百载”中“簪缨”指的是什么?
- A. 官职的装饰
- B. 书籍的装帧
- C. 诗词的内容
-
诗中提到的“菊畔题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长寿的渴望
- C. 对儿孙的期盼
-
“望望德星南极”中“德星”指的是什么?
- A. 星星的种类
- B. 长寿与高德的象征
- C. 书籍的名称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 《登高》 (杜甫):感慨人生和岁月的流逝。
诗词对比:
- 《木兰花慢 寄寿仲亨兄》与《青玉案·东风恶》(李清照):前者侧重于对长寿与家庭的祝愿,后者则表现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感伤。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读》
- 《杨士奇与明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