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时间: 2025-01-26 00:19: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作者:顾随 〔近代〕
问长安甚处,人共指,夕阳边。
甚上尽层楼,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山川。自今自古,更何须重问是何年。
漠漠长空去雁,悠悠自下遥滩。
苍然。暮色上眉端。
做弄晚来寒。
看自日西沈,四围夜幕,逼近阑干。
东南。素蟾弄影,早今宵不似昨宵圆。
收尽双眸清泪,重寻月里河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开头询问长安在哪里,旁人指着夕阳的方向。登上高楼,抬头可以看到太阳,却看不见长安的身影。无论是古今,何必再去问这是哪一年。孤雁在悠远的天空中飞去,遥远的滩涂下显得格外悠长。暮色渐渐笼罩着眉梢,弄得晚来的寒意愈发明显。看太阳西沉,四周的夜幕渐渐逼近栏杆。东南方的明月影子摇曳,今夜的月亮与昨夜相比又显得不一样。收尽眼中的泪水,重新在月光中寻找那片河山。
注释
- 长安:古都,象征繁华与历史。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层楼:指高楼,寓意人们的追求与理想。
- 苍然:形容颜色或状态,带有一种清冷的感觉。
- 素蟾:白色的月亮,象征纯洁与宁静。
- 清泪:指眼泪,表达情感的流露。
典故解析
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历史悠久,繁华灿烂。诗中提到的“夕阳”不仅仅是自然景象,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往时光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随(1898年-1988年),字念之,号白山,江苏人。顾随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动荡的时期。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形成一种寻觅的情境,表达了对长安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沉思。长安作为文化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夕阳、层楼、孤雁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深刻的秋日景象,既有自然的恬静,又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诗人在描写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最后一句“重寻月里河山”则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尽管眼前的现实令人失望,但心中仍然怀抱着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问长安甚处:诗人对长安的询问,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 人共指,夕阳边:旁人指向夕阳,象征时间的推移与人生的旅程。
-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虽然能看到太阳,却无法再见长安,表达了对失去的遗憾。
- 山川。自今自古:山川的壮丽与历史的悠久,强调了时间的流逝。
- 漠漠长空去雁:孤雁飞去,象征着孤独与离别。
- 苍然。暮色上眉端:暮色渐浓,带来一丝寒意,暗示内心的忧伤。
- 看自日西沈:描绘日落,象征着人生的终点。
- 四围夜幕,逼近阑干:夜幕降临,营造出一种压迫感。
- 素蟾弄影:月亮的影子,象征着柔和与宁静。
- 收尽双眸清泪:眼泪的流淌,表达内心的悲伤。
- 重寻月里河山:重新在月光中寻找,表达对理想的追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安与夕阳对比,暗示人生的短暂。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故乡与历史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 长安: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孤雁:象征孤独与离别。
- 月亮:象征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西安
C. 南京 -
填空题:诗中“看自日西沈,四围夜幕,__。”
-
判断题:诗人对长安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对/错)
答案:
- B
- 逼近阑干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顾随与李白,顾随的诗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李白则常表现豪放不羁的个性。二者在意象的选择上各有千秋,顾随的“长安”与李白的“月”都蕴含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鉴赏》
- 《顾随传》
- 《古今诗词对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