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寄季山甫(二首)》

时间: 2025-01-22 14:49:13

山雨随风去复来,南明晚色动楼台。

犹怜仗节中郎在,不见乘槎使者回。

感兴诗成聊自遣,忘忧花好为谁开。

偏嫌近水多蝼蝈,永夜喧呼聒梦回。

¤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寄季山甫(二首)
山雨随风去复来,
南明晚色动楼台。
犹怜仗节中郎在,
不见乘槎使者回。
感兴诗成聊自遣,
忘忧花好为谁开。
偏嫌近水多蝼蝈,
永夜喧呼聒梦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雨在风中来去的情景,南明的晚霞映照着楼台,令人感到萧瑟。诗人惋惜那位持节中郎的朋友还在,却没有看到乘船的使者归来。诗人因感兴而作诗,试图借此自我解脱,但又不禁思索,盛开的忘忧花究竟是为谁而开。最后,诗人感到近水的地方总是有蝈蝈鸣叫,整个漫长的夜晚因而喧闹,打扰了梦的归来。

注释

  • 山雨:指山间的雨,形容天气变幻无常。
  • 随风:随着风的吹动,雨水时而来时而去。
  • 仗节中郎:指持节的中郎,可能是指官员。
  • 乘槎:古代指乘船的意思。
  • 忘忧花:指一种花,象征忘却忧愁。
  • 蝼蝈:一种昆虫,夜晚鸣叫,象征烦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基(1368-1449),字梦吉,号伯温,明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诗词、散文和历史著作闻名,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政治动荡的南明时期,诗人借雨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雨景作为引子,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思考。开篇描绘的山雨随风,展现出自然界的变幻与无常,暗示诗人对命运的感叹。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南明的晚色与楼台,借景抒情,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朋友的惋惜则更增添了几分孤独感:中郎的存在却没有使者的归来,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诗中的“忘忧花”象征着对快乐的向往,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生活的无奈与迷茫。最后一句通过对蝈蝈鸣叫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在夜晚的烦躁与失眠,显得格外无助。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又细腻的气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雨随风去复来:山中的雨随着风的方向而来回飘动,象征着事物的无常。
    • 南明晚色动楼台:南明的晚霞映照着楼台,描绘出一种凄美而动人的景象。
    • 犹怜仗节中郎在:诗人对持节的朋友的惋惜,显示出对友情的珍视。
    • 不见乘槎使者回:暗示着希望与失落的情感交织。
    • 感兴诗成聊自遣:因情感而作诗,寻求自我解脱。
    • 忘忧花好为谁开:对快乐的探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偏嫌近水多蝼蝈:近水的环境带来了蝈蝈的喧闹,象征生活的烦恼。
    • 永夜喧呼聒梦回:漫长的夜晚因喧闹而难以安眠,暗示心灵的困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与人生的无常相联系。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情感渲染。
    • 对仗:如“去复来”和“动楼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变化与不确定。
  • 楼台: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
  • 忘忧花:象征着对快乐的向往与对忧愁的逃避。
  • 蝼蝈:象征着生活的烦恼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雨随风去复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安宁
    • B. 无常
    • C. 快乐
  2. “忘忧花好为谁开”中,“忘忧花”象征着?

    • A. 忧愁
    • B. 快乐
    • C. 孤独

答案:1.B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事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 诗词对比:比较刘基的《雨中寄季山甫》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但风格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前者更为细腻,后者则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刘基研究》

以上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雨中寄季山甫》的诗意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