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
时间: 2025-01-27 03:31: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
丈夫事耕稼,妇女攻纺绩。
侵晨荷锄出,暮夜不遑息。
饱暖匪天降,赖尔筋与力。
租税所从来,官府宜爱惜。
如何恣刻剥,渗漉尽涓滴。
怪当休明时,狼藉多盗贼。
岂无仁义矛,可以弥锋镝。
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
清心罢苞苴,养民瘳国脉。
白话文翻译
田家的人没有太多的追求,他们所求的只是在温饱。
丈夫们忙于耕种,妻子们则忙于纺织。
清晨带着锄头出门,直到夜晚也没有片刻的休息。
温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完全靠你们的劳作。
租税从何而来,官府应当爱惜。
为什么要如此无情地剥削,榨取每一滴血汗?
怪不得在这个太平盛世,盗贼却如此猖獗。
难道没有仁义的武器,可以抵挡这些侵害吗?
如何才能拥有清廉的官吏,与国家共兴共衰,
清心寡欲,养活百姓,治愈国家的创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耕稼:指种植庄稼。
- 纺绩:指纺织和织布。
- 侵晨:清晨,即黎明时分。
- 荷锄:手拿锄头。
- 渗漉尽涓滴:形容剥削到了极点,连最后一点血汗都不放过。
典故解析:
- 仁义:古代儒家思想中提倡的道德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义。
- 狼藉多盗贼:指在社会动荡时,盗贼横行,民众生活困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明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因其卓越的才智与政治理想而受到推崇。他的诗歌常以民生为主题,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社会动荡时期,农民生活困苦,官府剥削严重,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生计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诗歌鉴赏
《田家》是一首关注民生疾苦的诗歌,作者通过对田家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首句“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直白地表达了农民的基本需求,饱暖是他们唯一的追求。接下来通过对丈夫和妻子日常劳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们勤劳的身影和不屈的精神。诗中强调,温饱并非自天而降,而是依赖于辛勤的劳作,表现出对农民劳动价值的肯定。
随着诗意的发展,作者对官府剥削行为的批评愈加尖锐,尤其是“如何恣刻剥,渗漉尽涓滴”一句,直接指向了当时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农民被剥削的深切关注。在表达对盗贼横行的无奈时,作者提出了对仁义的呼唤,渴望有清廉的官员来管理社会,维护民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深刻揭示了农民的悲苦与无奈,也对社会的不公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田家农民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温饱。
- “丈夫事耕稼,妇女攻纺绩”:描绘了男女各自的劳动分工,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
- “侵晨荷锄出,暮夜不遑息”:表现出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状态。
- “饱暖匪天降,赖尔筋与力”:强调温饱的获得全靠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 “租税所从来,官府宜爱惜”:呼吁官府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不应随意剥削。
- “如何恣刻剥,渗漉尽涓滴”:质问社会的剥削现象,揭示了农民的困境。
- “怪当休明时,狼藉多盗贼”:感叹和平时期却仍有盗贼横行,反映社会的混乱。
- “岂无仁义矛,可以弥锋镝”:提出对仁义的渴望,强调应有的道德约束。
- “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希望能有清廉的官员,与民众共同繁荣。
- “清心罢苞苴,养民瘳国脉”:呼吁清心寡欲,关注民生,以治愈国家的创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丈夫事耕稼,妇女攻纺绩”,形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仁义矛”来比喻道德和法律的保护,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呼唤仁义与清廉,渴望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家:象征着农民的生活状态,代表着劳动与辛勤。
- 锄头:象征着农民的劳动工具,体现了他们的辛勤付出。
- 租税:代表了官府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田家所求的是什么?
- A. 财富
- B. 衣食
- C. 权力
-
诗中提到,农民的工作是?
- A. 纺织
- B. 耕种
- C. 两者皆是
-
诗中提到的“仁义”是指?
- A. 个人利益
- B. 社会道德
- C. 官府权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描绘田园生活,体现对自然与农民生活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战乱带来的民生苦难,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刘基的《田家》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关注民生,但刘基更加侧重于对农民生活的描写,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动荡对百姓的影响和忧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赏析》
- 《明代社会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