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时间: 2025-01-26 04:28:07

旷野张异乐,如在洞庭旁。

元气裹六极,太音弥八荒。

不顾世上耳,安能主故常。

听者惑且骇,充耳神茫茫。

焉得万里风,吹送来帝乡。

一奏四时理,再奏百族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旷野张异乐,如在洞庭旁。
元气裹六极,太音弥八荒。
不顾世上耳,安能主故常。
听者惑且骇,充耳神茫茫。
焉得万里风,吹送来帝乡。
一奏四时理,再奏百族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的音乐之美,就像在洞庭湖边聆听异曲般的乐音。元气包裹着天地六个方位,天籁之音弥漫在八荒四野。无视世俗的耳朵,怎能主宰常规的音律?听者们感到困惑和震惊,耳中充斥着神秘的声音。如何才能把那万里之风送来帝王之乡?一曲奏响四季的和谐,再奏出百族的康乐。

注释:

  • 旷野:广阔的野外,指无边无际的自然环境。
  • 洞庭:指洞庭湖,是古代著名的湖泊,象征美好的自然景观。
  • 元气:指自然界的生气,宇宙的精华。
  • 六极:六个方位,即东南西北及上下。
  • 太音:指极其美妙的音乐或声音。
  • 惑且骇:听者感到困惑且惊奇。
  • 帝乡:指统治者的所在之地,这里隐喻着理想的境地或乐土。
  • 四时理:四季的规律,指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一士,清代诗人,生于清朝中期,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古典文化的深厚造诣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常以古风为主题,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

创作背景:

《拟古》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和音乐的热爱,意图通过音乐的美感来超越现实的纷扰,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诗歌鉴赏:

《拟古》是一首充满哲理与音乐美感的诗作。诗的开篇“旷野张异乐,如在洞庭旁”,以宽广的自然景象引入,营造出一种自由与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元气裹六极,太音弥八荒”的描绘,表达了自然力量的普遍性与音乐的神秘感,仿佛置身于一种与宇宙相通的状态。

在诗中,诗人对世俗的耳朵表示冷漠,强调了音乐的独特性和超越性。诗句“不顾世上耳,安能主故常”,体现了对传统和常规的反叛,表达了对自由与真实的追求。接下来的“听者惑且骇,充耳神茫茫”,则进一步渲染了音乐所带来的震撼与迷惑。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焉得万里风,吹送来帝乡”,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而“一奏四时理,再奏百族康”则表明了音乐能够带来的和谐与幸福。整首诗从自然音乐入手,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的理想情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旷野张异乐:在广阔的野外,传来奇异的音乐。
  2. 如在洞庭旁:听起来就像是在洞庭湖边,意在强调音乐的优美。
  3. 元气裹六极:宇宙的生气包裹着六个方向。
  4. 太音弥八荒:极美的音乐弥漫在八荒之中,表现了音乐的宏大与普遍。
  5. 不顾世上耳:不在意世俗的耳朵。
  6. 安能主故常:又怎能支配传统的规律。
  7. 听者惑且骇:听者感到困惑和震惊。
  8. 充耳神茫茫:耳中充满神秘的声音,陷入迷茫。
  9. 焉得万里风:如何才能把那万里之风送来?
  10. 吹送来帝乡:把风送到理想的王国。
  11. 一奏四时理:一曲能够奏响四季的和谐。
  12. 再奏百族康:再奏出百族的安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自然的风,展现其无形的力量。
  • 对仗:如“一奏四时理,再奏百族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万里风”,表现出音乐的广阔与无远弗届的特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音乐的崇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旨在通过音乐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旷野:象征自由与广阔,代表着无拘无束的自然。
  • 洞庭: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的融合。
  • 元气:表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暗含天地万物的和谐。
  • 太音:象征音乐的美好与神秘,传达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元气”是指什么?

    • A. 宇宙的精华
    • B. 个人的情感
    • C. 传统文化
  2. “焉得万里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音乐的怀念
    •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C. 对世俗的失望
  3.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音乐
    • C. 战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对理想与宁静的追求,但更多的是个人的思乡情绪。
  • 《春江花月夜》:通过自然景观与音乐的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