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眺
作者: 孟宾于 〔唐代〕
倚杖残秋里,吟中四顾频。
西风天际雁,落日渡头人。
草色衰平野,山阴敛暮尘。
却寻苔径去,明月照村邻。
白话文翻译
在这残秋的时节,我依靠着拐杖,四周吟诵,频频四顾。
西风中,天边的雁群飞去,落日时分,渡口有人归来。
平原上的草色已经衰败,山阴处的尘土在暮色中收敛。
我打算沿着苔藓的小径去,明月照耀着村庄的邻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倚杖:依靠的拐杖,表示年老或有病。
- 残秋:指秋天的末期,寓意时光流逝。
- 吟中四顾频:在吟诗时,不时地环顾四周。
- 西风天际雁:西风中,天边飞行的雁群。
- 落日渡头人:落日时在渡口归来的人。
- 草色衰平野:平原上的草色萎黄,显示秋冬的景象。
- 山阴敛暮尘:山的阴面收拢了晚上的尘埃。
- 苔径:长满苔藓的小路。
- 明月照村邻:明亮的月光照耀着邻近的村庄。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人事,传达出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宾于,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见长。他的诗风清新,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晚眺》创作于秋季,诗人在暮秋时节,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晚眺》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倚杖残秋里”,即揭示了诗人身处的时空背景,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奈。随着西风的吹拂,天际的雁群飞去,象征着离别与归去,诗人对此产生了一种惆怅的心情。落日的描绘不仅为画面增添了温暖的色彩,也暗示着一天的结束,人生的短暂。
诗中“草色衰平野,山阴敛暮尘”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沉寂与凋零,给人以悲凉之感,草色的衰败和山阴的尘埃都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最后两句“却寻苔径去,明月照村邻”带来了转折,虽然充满了秋天的萧瑟,但诗人依然选择走向小路,向明月和村庄的温暖靠近,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向往与坚持。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之美,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时光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细腻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杖残秋里:诗人依靠着拐杖,暗示年岁已高,身处于秋天的最后时刻,感受到季节的变迁。
- 吟中四顾频:吟诵间,不时环顾四周,表现出一种寂寞与思考。
- 西风天际雁:西风中,雁群飞过,象征着迁徙与离别。
- 落日渡头人:在落日时分,渡口归来的人,引发对人生归属的思考。
- 草色衰平野:平原上的草色已然衰败,反映出秋天的萧条。
- 山阴敛暮尘:山阴处的尘土在晚霞中隐去,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静谧。
- 却寻苔径去:虽然感到萧瑟,诗人仍然选择走向苔藓覆盖的小路,意味着对生命的一种追求。
- 明月照村邻: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村庄,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草色衰败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将西风和落日赋予了人性,使自然景象更具情感色彩。
- 对仗:全诗在音律上和意象上都保持了一定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和宁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气息和离别的情感。
- 雁:代表着迁徙与归属,暗示人生的流动与无常。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苔径:代表着一条怀旧的小路,指向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生活的坚持。
- 明月:象征着希望和温暖,带来心灵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倚杖”代表什么?
A. 年老或有病
B. 支撑生活的希望
C. 诗人的朋友 -
“西风天际雁”中的“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离别
C. 季节 -
全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生命的无奈
B. 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C.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 杜甫《春望》: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深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两者都在描绘孤独的情感,但《晚眺》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静夜思》则更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