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春晚,和陆素窗姊韵》

时间: 2025-01-26 01:57:53

昼静帘垂,落花满地莺无语。

乱愁如许。

不共春归去。

伫望天涯,一带云连树。

人何处。

相思难诉。

分付风前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春晚,和陆素窗姊韵
昼静帘垂,落花满地莺无语。
乱愁如许。不共春归去。
伫望天涯,一带云连树。
人何处。相思难诉。
分付风前絮。

白话文翻译:

白天静谧,帘子低垂,落花满地,黄莺无声。
如此缠绵的愁苦,仿佛与春天一同逝去。
我伫立远望天边,一道云彩与树木相连。
人儿在何处?相思之情难以倾诉。
只好对着风中的柳絮低语。

注释:

  • 昼静帘垂:白天宁静,窗帘垂下。
  • 落花满地莺无语:落花在地,黄莺沉默。
  • 乱愁如许:如此纷乱的愁苦。
  • 不共春归去:愁苦与春天一同消逝。
  • 伫望天涯:静静地望向远方。
  • 一带云连树:一道云彩与树木相连。
  • 人何处:那个人在哪里?
  • 相思难诉:思念之情难以表达。
  • 分付风前絮:只好将思念寄托在风中的柳絮上。

典故解析:

诗中“落花满地”可联想到古人对春天的感慨,常以花落象征时光流逝与青春易逝。“相思难诉”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情感的压抑与深沉思念,常常用自然景象寄托内心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尤澹仙,清代诗人,以擅长古典诗词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语言清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晚之际,诗人可能身处寂静的环境,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与孤独的情感,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愁苦。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 春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个春天的黄昏景象。开头“昼静帘垂”,以宁静的氛围引入全诗,接着“落花满地莺无语”,不仅展现了春天的凋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诗中“乱愁如许”,如同一团纷乱的思绪,彰显了对逝去春天的惋惜与无奈。

“伫望天涯,一带云连树”,这句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渴望与思念,云与树的意象交织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人间的孤独与相思。“人何处”,是一种对爱的渴求,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寄托内心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抒发了人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离别的惋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昼静帘垂”:描绘出一种安静的环境,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 “落花满地莺无语”:落花的凋零与黄莺的沉默,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寂寞。
  • “乱愁如许”:愁绪如同纷乱的花瓣,难以整理。
  • “不共春归去”:春天的离去与愁苦交织,仿佛两者难以分离。
  • “伫望天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 “一带云连树”:云与树的关联,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人何处”:对爱人的思念加深了孤独感。
  • “相思难诉”:情感无法倾诉,增添了内心的苦闷。
  • “分付风前絮”:将思念寄托于风中的柳絮,具有无奈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落花,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黄莺的沉默使自然具有人情味,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对仗:如“落花满地莺无语”与“相思难诉”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慨,情感细腻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着青春的逝去与时光的流逝。
  • 黄莺: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但在此处却沉默无语,反映了诗人的孤独。
  • :象征着遥远与渺茫,表达了对爱人和未来的渴望。
  • 柳絮:轻盈而飘逸,象征着思念与无奈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昼静帘垂”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
    • B) 宁静
    • C) 忧伤
    • D) 喜悦
  2. “相思难诉”中的“相思”指的是什么?

    • A) 对朋友的思念
    • B) 对爱人的思念
    • C) 对家乡的思念
    • D) 对春天的思念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宁静
  2. B) 对爱人的思念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的思念与孤独,但李清照的笔调更为婉约,而尤澹仙的诗则更为沉郁。
  • 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王维着重于自然的宁静,而尤澹仙则更多地沉浸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尤澹仙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