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柳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14:23

呜呜寒吹撼旗亭,荣落随时亦惯经。

晚岁几人伤老大,飞花前度感飘零。

鬓因点雪俄惊白,眼不逢春未肯青。

回首长堤芜没尽,六朝烟月梦初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呜呜寒吹撼旗亭,
荣落随时亦惯经。
晚岁几人伤老大,
飞花前度感飘零。
鬓因点雪俄惊白,
眼不逢春未肯青。
回首长堤芜没尽,
六朝烟月梦初醒。

白话文翻译:

寒风呜呜地吹动着旗亭,
荣枯的变化随时常常经历。
到了晚年,几人能伤感年老的悲哀?
飘飞的花瓣让我想起了往日的飘零。
鬓角因点缀的白雪而突然惊白,
眼前没有春天,所以心中不愿再青翠。
回首长堤,满是杂草,已无尽处,
六朝的烟月,梦中才刚刚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呜呜:形容声音,指寒风的呜咽声。
  • :摇动,震动。
  • 荣落:植物的繁荣与凋落。
  • 惯经:习惯于经历。
  • 晚岁:老年。
  • 飞花:飘落的花瓣。
  • 点雪:形容鬓发中夹杂的白发。
  • :指春天的生机与绿意。
  • 长堤:指长长的堤岸。
  • :杂草,荒草。
  • 六朝:指东晋至南朝的六个朝代(包括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

典故解析:

  • 六朝烟月:六朝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景致,提及历史上的繁华与梦幻,暗示着诗人对往昔的追忆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文达,字惟升,号冯庵,清代诗人。其作品以清新、婉约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其诗风反映了清代中期文化的繁荣与复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对年老、对往昔的思索与缅怀。

诗歌鉴赏:

《冬柳 其二》是一首充满感伤情怀的古诗,诗人通过寒风、飞花等意象,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呜呜寒吹撼旗亭”,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晚岁几人伤老大”反思了人到老年后对生命的感伤与无奈,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

“飞花前度感飘零”一句,诗人触及到对往昔的怀念,借助飘落的花瓣,映射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接下来的“鬓因点雪俄惊白”,生动地描绘了年华易逝的事实,表现出对老去的惊恐与无奈。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时,更是在借景抒情,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沉思与哲理的探讨。

最后两句“回首长堤芜没尽,六朝烟月梦初醒”,更是引出了对历史的感慨,仿佛在说即使历史再美好,眼前的现实依然是杂草丛生,令人心生惆怅。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的观察,又有对人生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呜呜寒吹撼旗亭:寒风呜咽,吹动着旗亭,暗示凄凉的冬天和生命的脆弱。
  2. 荣落随时亦惯经:植物的荣枯变化是自然法则,暗喻人生的无常。
  3. 晚岁几人伤老大:老年人对生命的感伤少之又少,反映出孤独与无奈。
  4. 飞花前度感飘零:飘落的花瓣让人想起往日的美好与逝去,表现对过去的怀念。
  5. 鬓因点雪俄惊白:白发的突然出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老去的无情。
  6. 眼不逢春未肯青:没有春天的景象,心中无生机,表现了对生活的无奈。
  7. 回首长堤芜没尽:回头望去,长堤上杂草丛生,象征着过往的遗忘。
  8. 六朝烟月梦初醒:六朝的美丽只在梦中,现实的无情与历史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飞花”比喻往事的飘零,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寒风被赋予声音,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生命的沉思与对往昔的怀念,展示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风:象征孤独与凄凉。
  • 飞花:象征美好与短暂。
  • 白雪: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无情。
  • 长堤:象征生命的旅程与记忆。
  • 烟月:象征历史的美好与梦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呜呜寒吹撼旗亭”中的“呜呜”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诗人的心情
    • B. 寒风的声音
    • C. 冬天的景象
  2. “晚岁几人伤老大”中的“老大”指的是什么?

    • A. 年老的状态
    • B. 大家的长辈
    • C. 老人的心情
  3. “回首长堤芜没尽”中的“芜”指的是什么?

    • A. 花草
    • B. 荒草
    • C. 小溪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杜甫的《春望》: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表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离别的惆怅。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生的哲理,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